看兩岸》泉州與臺南的產業合作交流新契機
兩岸徵文: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衆所周知,兩岸關係起起伏伏,但是兩岸民間交流和產業的交流30餘載都沒有停過,近期筆者也參與了一場線上會議,雙方從臺南和泉州兩地出發,來探討兩座城市之間在民營企業中交流有哪些合作交流的新契機。
我們知道,泉州作爲衆多臺灣同胞的祖籍地,而臺南市作爲臺灣本島歷史發展的起源地,兩座城市有着相近的歷史故事與文化脈絡,兩座城市都是兩岸文化古都。泉州作爲福建第一大民營經濟活躍的城市,臺南同樣也充滿非常多的中小企業和傳統產業。如何活化兩地的民營經濟產業,特別是製造業和民營經濟產業進一步的交流與合作,是兩地專家學者聚集關注的內容。
與會的臺灣專家表示,臺南的經濟從輝煌到衰退的主要原因是交通問題,交通影響了城市的發展。臺南企業雖然目前在試圖轉型並且初見成效,但缺乏核心技術、自主研發能力有限,很難滿足未來的市場需求。臺南有很多的隱形產業冠軍,但在面臨AI轉型的時代,如果沒有做好數位化的接軌,就不得不面對夕陽黃昏的結局。未來應該鼓勵智能技術的研發,打造智能化的工廠,發展無人智能化來提高生產效率,通過裂變多品牌納入更多文化設計的理念,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
比如臺南市的白河區,是面積僅次於南化區的第二大行政區,在臺灣整體少子化的狀況下,加之該地區位置偏遠,因此導致當地的人口外移嚴重。作爲早期的農業發展區,產值自然無法與製造業相比擬。當地農民老化人口外流嚴重,以及觀光經濟規模不足等因素,導致地方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阻。進行區域性創新創業是解決白河區發展問題的重中之重,地方可以結合地理特色及人文風情,讓各地能發展出最適合自身的產業。
泉州在地專家表示,自己也曾在北上廣一線大城市漂泊過,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到了泉州並且被當地的風土人情所吸引,決定留下來租下當地的特色古厝建築做房屋改造,做成集茶室、咖啡、民宿等爲一體的空間,旨在爲城市中的年輕人提供一個休閒放鬆的地方。當地的村鎮政府大力支持外來創業者,並且也有相應的政策補貼和當地媒體協助宣傳曝光。泉州的臺商投資區對於臺商辦理營業執照特別方便,對於想要到大陸創業的臺灣年輕人來說也是重要的利好。
臺灣專家也表示臺南的產業優勢還是非常豐富,因爲臺南是南臺灣乃至整個臺灣中南部地區的文化、學術、教育、科技中心之一。臺南市的一級產業主要爲農漁業,全市有大大小小漁港共計8個,而在養殖漁業方面也是蝨目魚、牡蠣等的重要產地。因農業條件優良、土地平坦,十分適合農作,當地耕地面積高達九萬多公頃,在全臺排名第一。服務業是臺南市經濟結構的主力,其中以金融業和批發與零售業居多,尤其以金融業爲勝。同時臺南的隱形冠軍企業數不勝數,在一座座看似不起眼的鐵皮屋工廠中,卻隱含着各種冠軍企業。臺南是汽車及零件、金屬製品、機械設備製造三大產業的重鎮。
在談到兩地合作發展契機時,與會專家也特別提到,大陸中央的對臺政策一直是明確和透明的,對於臺商在大陸創業也有非常優厚的扶持政策。大陸政府對於數位化賦能非常重視,臺灣的年輕人可以帶着互聯網的思維到大陸發展,投入到鄉村振興中,或是與大陸建立更多的合作橋樑。因爲一水之隔的特殊地理位置優勢,未來如果泉州、漳州以及廈門能夠形成一個生活圈和廊帶,也會給周邊臺灣地區的發展帶來重要幫助。希望未來能夠通過更多便捷溝通的交流平臺,讓兩岸的相關從業者產生進一步的文化交流以及更多交流的機會,讓雙方在產生更多鏈接的基礎上相互分享經驗,合作共贏。
最後與會專家也表示,福建省在社會保障等多方面的政策力度都在不斷加強,兩岸同胞都應該珍惜和把握這樣的機會,爲兩岸的和平以及個人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臺南和泉州的融合發展可以更多地考慮二者之間的差異之處,才能達到互補共榮的目的,爲未來兩岸之間展開更多交流與合作提供了很好的方向。(金目維/現居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