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品可以激發青少年對科學的好奇心但不能當真
來源:科學網
科幻作品的確非常有意思甚至很有社會文化價值。我小時候就很喜歡看科幻書,雖然自己當時能獲得的書籍刊物很少,但印象卻非常深刻和美好,記得最深的是《奧秘》之類的那種刊物,裡面既有科普性的知識,也有一些科幻式的小文章,讓我回味無窮浮想聯翩。記得有一次看到篇文章,裡面有張配圖,說是今後的基因技術可以讓牛直接長出一個個肉團來,要吃的時候拿下一個肉團來就可以了,這樣肉就可以源源不斷地供應了,就像種土豆似的可以得到大量的肉了。這種類似的對未來的科學發明的展望,讓我覺得科學真厲害和神奇,可以讓未來的世界變得多美好啊。
當然,後來逐漸學識增長之後,知道許多的科幻是不太可能或不可能的,但也仍然有不少科幻作品在用影視之類的畫面讓人得到視聽滿足的同時,也可以讓人有所深思,比如黑客帝國,矩陣之類的超級人工智能的存在的可能之類的。許多科幻作品還能深入地涉及到對人類的心理、智慧和生命本質、宇宙本質之類的思考。
總的來說,我認爲,科幻的最大價值並不在於其本身是否真的是對未來的準確預言,更不是科幻本身是否能揭示自然真理的奧秘,而在於它通過趣味性、神秘性或是未來的美好或是危機感等的渲染,刺激人的好奇心(尤其是激發青少年對科學的好奇心)。但是,若過於把科幻作品當成智慧作品去深究其內在的機制和啓迪的做法是有些過頭的(這個現象我在我帶過的學生中,以及我年輕時的同學交談中都曾經看到過),科幻作品不是學術成果不能過於當真,科幻作品本身通常並不需要對其故事的內部邏輯結構的正確性和科學性負責(只是要做得越好會越難和越有智慧水準而已),學術研究才必須對其內部的邏輯結構的正確性和科學性負責,必須儘可能嚴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