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上海破冰」獲高規禮遇 學者:營造「葉爾欽效應」
臺北市長柯文哲7月1日率團啓程前往上海「雙城論壇」,預計將和上海市長應勇見面,此行也成爲去年政黨輪替以來,兩岸層級最高的官方交流。由於應勇是習近平愛將,又傳出國臺辦主任張志軍也可能出席論壇,許多人都認爲背後有政治考量,甚至有學者判斷是在營造「葉爾欽效應」。
上海市臺辦主任李文輝6月30日曾表示,在當今兩岸情勢下,雙城論壇還能如期舉行,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不過也能由此看出大陸對推動兩岸交流合作的決心,「雙城論壇起於7年前,當時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大交流時期,和今日的局勢有相當大的不同。」
▼傳張志軍也將出席雙城論壇。(圖/記者張一中攝)
兩岸政策協會秘書長王智盛接受《中時電子報》訪問時表示,2015年柯文哲首次登陸,當時由國民黨執政,張志軍沒有赴上海與柯文哲會面,2017年民進黨全面執政,張志軍有一定程度可能跟柯文哲會面,背後有着一定程度的政治考量。王智盛認爲,張志軍會見柯文哲,主要是向綠營執政縣市長喊話,只要比照「柯P模式」就有交流可能。根據《ETNEWS新聞雲》上海採訪團隊掌握到的消息,臺北市府團隊已準備伴手禮給國臺辦主任張志軍,間接證實兩人有可能見面。
「葉爾欽效應」一詞起源於1991年,當時的蘇聯總統戈巴契夫推動政治改革,將中央權力下放給加盟國,最大的加盟國俄羅斯(佔全蘇聯人口3分之2)舉行總統直選。
已退出蘇聯共產黨的葉爾欽以57%的得票率(等於全蘇聯有超過3分之1的人支持)當選俄羅斯總統,戈巴契夫派的雷日科夫卻只有16%的得票率,再加上當時的蘇聯總統是由人民代表大會選出,並非人民直選,所以戈巴契夫的民意正當性遠遠不如葉爾欽。
▼蘇聯總統(中央首長)戈巴契夫後期的民意支持度不如俄羅斯總統(地方首長)葉爾欽。(圖/達志/美聯社)
同年8月,戈巴契夫前往別墅度假,蘇聯內部保守派趁機發起政變,將戈巴契夫軟禁在克里米亞,並對外宣稱戈巴契夫身體出問題,無法執行總統職務(819事件)。身爲最大加盟國總統的葉爾欽聞訊後跳出來反抗政變,主張救援戈巴契夫,獲得全國人民的廣大支持,保守派知道事以難成,釋放戈巴契夫,葉爾欽也趁此機會指控蘇聯共產黨中央涉入政變,將大量黨產查禁、沒收,造成後來戈巴契夫的辭去,以及蘇聯的解體。
現在的「葉爾欽效應」指國家元首(總統)和地方首長(市長)的民意支持度過於相近,使地方首長的政治實力能夠和國家元首匹敵,甚至凌駕國家元首,顛覆中央和地方間的權力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