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西半島 發現稀有布氏鰻海龍
▲布氏鰻海龍。(圖/國立海生館授權《ETtoday東森新聞雲》使用,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43年前首次在非洲坦尚尼亞發現的稀有海洋動物「布氏鰻海龍」,最近竟然在臺灣墾丁的西半島被人發現。臺灣距離上次發現的地點有好幾千公里遠,這種生物怎麼會在墾丁出現,實在令科學家相當好奇。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助理研究員日前在墾丁西半島潛水調查,意外在珊瑚叢中發現稀有海洋動物布氏鰻海龍,細長型半透明的身體長約3至5公分而已,以浮游生物爲食,常被誤爲是海蟲。
布氏鰻海龍(圖/國立海生館)是一種非常稀有的海洋生物,1984年曾在非洲坦尚尼亞被人發現,然而最近在臺灣南部墾丁的西半島也出現了牠的蹤影,只是相隔43年,這小動物怎會在墾丁出現也令人費解。
說到坦尚尼亞,總讓人想起納特龍湖(非洲石化湖),又被稱作石化湖,因爲任何動物只要碰到這湖水,就會變成石頭。
這座湖水的水溫高達攝氏60度,因爲水中有許多附近大裂谷的火山灰,因此湖裡都是一種由碳酸鈉和微量小蘇打組成的化合物,讓湖水的酸鹼值,落在PH9到PH10.5之間,逼近強鹼的標準,就像被下了魔咒一樣,連在極端嚴苛環境中,依舊可以生存的 鹼性羅非魚,來到石化湖都無法存活。
▼坦尚尼亞「石化湖」,動物觸及湖水化爲石雕。(圖/取自newscient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