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導演講出接地氣故事

天津日報記者 張鋼

據網絡平臺數據,《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2》)於2月18日超越《頭腦特工隊2》的123.19億元票房,成爲全球動畫電影票房冠軍,導演餃子憑藉該系列電影超越陳思誠,登頂中國導演票房榜。一個醫科大學的畢業生零基礎跨界,憑藉對電影的滿腔熱愛,通過海量觀影和獨立創作,創出票房奇蹟。跨界導演屢出爆款,已成近年來電影市場引人關注的現象。法學背景的郭帆、學相聲的賈玲、練武的吳京、互聯網行業工作的大鵬等人,均以非科班身份成爲導演界的新生力量,作品佔據影史票房前列。這一現象背後,既有個人特質與創作策略的共性,也反映出觀衆審美的轉變和時代情緒的深層變化。

敘事邏輯引發共鳴

跨界導演普遍表現出對作品內容的極致追求。餃子在《哪吒》系列中反覆修改劇本,僅第一部就歷經66稿調整,最終以“打破成見”的核心衝突引發全民共鳴,這種對敘事邏輯的打磨,與其醫學背景培養的嚴謹思維密不可分。郭帆在《流浪地球》中構建科幻世界觀時,以“法律人”的條理性完成了20萬字的劇本和3000張概念圖,彌補了科班導演可能忽視的系統性。賈玲的《你好,李煥英》以真實情感爲內核,通過母女關係的細膩刻畫,將個人經歷昇華爲普世情感,最終實現“用兩分鐘自我表達,剩下全爲觀衆服務”的創作理念。相比之下,部分科班導演更注重形式創新或藝術表達,容易陷入“自我陶醉”陷阱,而跨界導演因缺乏技術依賴,反而更聚焦於故事本身的可看性。

精準捕捉時代情緒

跨界導演的成功往往與時代情緒高度綁定。餃子通過哪吒“逆天改命”的故事,契合了“小鎮青年”的奮鬥焦慮。吳京的《戰狼》系列用“雖遠必誅”的硬漢形象點燃觀衆愛國熱情,這種情緒共鳴的本質,是跨界導演自身經歷的投射。賈玲從喜劇演員轉型爲導演,在《熱辣滾燙》中融入減重100斤的親身經歷,將“自我救贖”的主題轉化爲女性成長的社會議題。大鵬的《煎餅俠》《保你平安》等作品,始終聚焦底層小人物的悲喜,通過自嘲與溫情消解壓力,形成獨特的“平民英雄”敘事。

創作目標服務觀衆

跨界導演與科班導演的不同點,還在於普遍表現出強烈的“用戶思維”。餃子在《哪吒2》製作中大量採納觀衆反饋,“敖丙救哪吒”的改編歸功於網友建議。賈玲直言將其作品的目標定位於“讓觀衆覺得好看”,而非追求高票房和獲大獎。這種“服務意識”與傳統導演的“作者性”形成鮮明對比。同時,這些導演各有所長,深耕自己擅長的領域,吳京拍攝軍事動作片,賈玲專注喜劇作品,餃子聚焦神話改編動畫,均通過類型化創作降低市場風險,這種策略雖被批評缺乏創新,卻能有效保障將自己最擅長的領域供給市場。

跨界導演的崛起折射出電影市場凸顯的開放性。天津電影公司總經理樑煜表示:“此前,行業資源大多集中在科班導演手中,但部分作品因脫離大衆審美導致票房遇冷。《哪吒2》《你好,李煥英》等爆款證明,觀衆正在用票房投票,將話語權交給‘更懂普通人’的創作者。這種資源再分配打破了傳統圈層的壁壘,推動更多跨界者獲得機會。跨界導演的成功本質是打破學院派的條框束縛,用接地氣的故事、精準的情緒共振和務實的態度,重構電影的創作邏輯。但我們也應看到,這種現象暗藏危機,跨界當導演的名人衆多,其中有些能獲得成功,但失敗者也不乏先例。做電影導演還是需要專業知識和資源,只憑創作夢想和熱情不足以取得成功,即使如韓寒,也難以保證電影口碑,如果過度依賴類型化則可能導致同質化,容易失去觀衆信任。未來,如何在商業成功與藝術價值間找到平衡,將是跨界導演持續破局的關鍵。”

來源: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