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週刊/中國降息救經濟 投資操作全攻略
中國人民銀行二月初無預警實施調降存款準備率二碼,以及定向降準動作,然市場反應卻不若預期,陸股上證指數連兩日下跌作收,市場預測中國人行近期有可能再度降息,釋出資金救市。
文.林佳弘
二月四日,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表示開始,「春」是動,意味着冬天結束,大地回春。
中國人民銀行(中國人行)也在當晚應景地「天降甘霖」,宣佈將於二月五日起,調降人民幣存款準備金二碼,存準率由原本的20%降至19.5%,預計釋出人民幣約六千億到六千五百億元。不過,陸股市場反應卻不爲所動,上證綜合指數連續兩日都下挫作收。中國人行調降存準率,無法激起股市反應的火花已經夠慘了,但屋漏偏逢連夜雨,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指數(Morgan Stanley capital international index; MSCI)又在降準約一週後,公佈季度指數權重調整報告,中國分別在「MSCI全球新興市場指數」及「MSCI亞洲除日本指數」的權重上,遭降0.05及0.07個百分點,顯示市場對中國政策沒有信心,擔心其經濟基本面不佳將影響陸股表現。但也有一說是陸股對降存準的反應,早在去(2014)年十一月中國人行降息後,就開始發酵,並帶動陸股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飆漲近35%,直到降準宣佈後,市場面反而收跌,這不過是反映去年降息後的利多出盡。
中國人行這次的動作,除了普遍性降準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加入了定向降準,亦即針對某金融領域或金融行業,進行一次央行貨幣政策調整,目的在降低存準率,包括對小微企業貸款佔比達到定向降準標準的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額外降低0.5%的人民幣存準率;另也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額外降低4%的存準率。
經濟不見覆蘇 人行降準救市
中國人行這次調降存準率,是繼2011年十二月起,在半年內連續三次調降存準率後,首次進行普降動作。目前中國大型金融機構存準率爲19.5%,中小型金融機構爲16%,城市與農村信用社有的甚至在10%以下。
中國人行的差別存準率政策,讓不同存款類金融機構間的最大差距達到十個百分點以上。隨着中國的國際收支逆差擴大、資本輸出戰略的推進,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加快,預料中國人行勢必會繼續普降存準率,只是降準會降到什麼水平,勢必將持續牽動市場與投資人的神經。中國去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7.4%,是二十四年來最低的成長率,以往經常出現兩位數的經濟成長似已一去不復返;以近期中國持續調整經濟結構來看,中國人行勢必會以降準、降息方式,維持經濟穩增長。
另外,最近一個月在全球央行接連降息及通膨放緩的條件下,不排除第二季中國人行仍有機會全面降準。
國泰世華銀行投研團隊分析指出,中國降準主要原因有三,首先是經濟不見覆蘇及通縮風險加大。
中國一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只有0.8%,且反映上游產品價格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也連續三十五個月呈現負成長,說明短期通膨很難見到明顯回升。
其次,是去年降息效果不佳。爲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問題,中國人行於去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宣佈降息,不過降息後,反使大量資金涌入股市,造成上證指數在短短兩個月大漲超過三成。股市在沒有基本面撐盤下,泡沫化風險明顯升溫;與此同時,銀行間借貸利率反而上升,亦非人行所樂見。鑑於近期股市過熱現象已有所降溫,因而提供人行採取進一步寬鬆空間。
最後,是資金外流壓力增大。過去十年,中國一直是經常帳與資本帳雙順差國家,所以人行會維持比較高的存準率,以防國內貨幣供給量過於膨脹。但自去年第四季開始,中國資本及金融帳出現逆差,且流出的資金規模創下史上新高,加上人民幣貶值壓力,也使外匯存底出現下降。因此,人行便不需要再維持高存準率,遂釋放更多流動性以防止資金嚴重外流。
資金釋放 股市注入強心針
保德信中國品牌基金經理人楊國昌指出,降準前中國A股堪稱「烏雲罩頂」,不僅匯豐版與官方版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均意外跌破景氣榮枯線50以下,創下2012年九月以來新低,另外政府行政監管券商融資融券業務、限制傘型信託槓桿比例、整頓基金公司、加速新股IPO等,種種政策均影響到投資人追價的意願。
市場普遍認爲,此次降準主要乃提振實體經濟成長,同時緩解年前資金需求,應有利提振投資人對股市信心,進而帶動股市突破當前震盪格局。
相較上次在2014年的降息效應,這次降準後的陸股表現確實偏弱。國泰世華銀行投研團隊分析指出,上證指數在宣佈降準後的短短兩個交易日,甚至下跌超過3%;雖然經濟不佳是這次人行降準的目的之一,但在資本流出及外匯存底減少的環境下,實施降準所釋放的流動性,更多是爲了因應當前資金不斷流出的壓力。自去年底開始,中國資本帳出現九一二億美元逆差,相當於五千到六千億人民幣。這次全面降準大概釋放約五千七百多億資金,加上農業發展銀行額外調降4%存準率,約釋放二百多億資金,如果再考慮其他定向降準規模,估計約有一千多億,意味此次人行總計釋放的資金達六千到七千億左右,相當於資金流出的規模。(文未完)
【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週刊》第757期,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提升理財力--理財課程資訊www.moneyedu.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