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聰/別讓機車事故終結美好青春

▲每逢暑假,剛考照、新手上路機車學生大增,結伴出遊的機會隨之增加,交通事故也跟着頻頻發生。(圖/記者黃克翔攝)

日前臺北市陽明山仰德大道發生嚴重連環車禍,造成4死9傷的悲劇,其中兩人爲機車騎士。此事故不僅點出文化大學師生上下山交通不便及安全問題,更凸顯年輕機車族羣交通安全的疑慮。根據統計,臺北市2016年機車事故共有24,036人受傷,其中9,284人超過1/3是18到25歲族羣。而全臺每年近千人事故死亡,其中大學生及研究生有200多人,等於每週就有4名大學生因車禍離開,其中8成5的肇因爲機車事故。

分析大學生機車事故死亡原因,包括超速、不守號誌等規定及疲勞駕駛等,其中疲勞駕駛最爲常見,主因是他們常深夜打工或揪團夜遊,抑或晚上做完報告、研究後出門,尤其以較無駕駛經驗之新生肇事率最高。

政府目前的改善作爲,包括北市政府要推動攔檢大車,以取締工程車砂石車等大貨車尖峰管制時段上路,並增加速限警示等措施來減少機車意外。此外,亦規畫找中央單位如教育、交通兩部會檢視大學生騎車的安全問題,並3個月內提出進一步改善方案。對此,交通部表示,近年已推動交通安全教育、提升公車駛入校園,2017年也開始推動「智慧機車」,預計在宜蘭花蓮3所大學試辦,在危險路口、山區彎道裝設感應器,以及免費提供大一新生機車鑰匙圈之安全預警設備。然這樣的改善作爲,是否能有效減少機車的事故頻率及傷亡程度?機車族又該如何有效注意交通安全?

事實上臺灣的交通安全問題,主要歸因於運具太過多元,以及車速差異太大所造成的嚴重混合車流。因此建議運用分流策略,在都會區將主要幹道設計爲大型車、汽車及自行車專用,支道則視其條件規畫爲大貨車尖峰時段禁行及機車優先,並設計機車行駛順暢路網。未來民衆出門前,可先上網輸入起訖點及使用運具,即可查詢其最適當的路徑與所需時間。

此外,在危險路段及路口,應儘量運用自動偵測與控制的智慧科技,以「即時動態」導引與警示方式,有效發揮標誌、標線及號誌的功能。尤其各大學應在入學時就與學生溝通說明,提供更多「有感誘因」促使學生多搭乘公共運輸,如規畫公共自行車深入校園(最後一哩接駁)、公車電子票證一定額度補助、公車路線儘量入校園等,再配合適當的限制機車進入校園之機制,以有效減少學生騎機車的比例與頻率。值得一提的,就是在較偏遠校區可導入需求反應式公共運輸(DRTS),調查學生交通需求,再與公車業者合作建立服務路線,彈性安排接駁車型及時間,並於離峰時段採預約服務。

▲目前臺灣道路出現嚴重混合車流情況,機車族們更要時時注意路況與自身的安全。(圖/記者李毓康攝)

交通安全教育不能流於形式,應因地制宜以需求導向的人性化方式,教育學生了解周遭道路的效率及安全,加強遵守路權觀念。此外,還要透過各社區加強交通安全關懷機制,尤其對剛考到駕照新手上路的學生,需不斷教育並提醒正確的騎車觀念及做法。另建議交通部與教育部可合作規畫一常態宣導的談話性電視節目,由官員、學者專家、社會賢達及民衆Call in,以討論方式宣導各種交通觀念及風險情境因應方法,並滾動檢討政府的交通工程設計及配套管理策略之適宜性。

至於交通執法部份,則可分成人性化的攔停執法,與科技化之自動偵測執法。陽明山仰德大道這次嚴重車禍,就是預拌混凝土車在尖峰管制時段爲避開管制檢查點,繞道行駛過多下坡路段導致煞車失靈肇事。因此應考量增加管制大貨車行駛路段及時段,並採用自動偵測科技執法,在所有管制區出入口運用車輛eTag與路側偵測設備辨識傳輸,落實常態性的執法效果。

最後建議以機車爲的年輕族羣,目前許多道路已拓寬人行道及增設自行車道,如再加上路邊停車,機車行駛的空間會更加受限,在這種嚴重的混合車流狀況下,肇事風險極高,唯有采「智慧駕駛」才能兼顧效率及安全。所謂「智慧駕駛」就是以預先規畫適當路徑及穩定駕駛爲基礎,養成符合速限的「跟隨車流」駕駛習慣,歐美稱之爲「Follow the Traffic」,亦即行車應跟着車流走,融合於「均勻車流脈動」中,儘量不變換車道及加減速。更重要的就是因大型車有諸多視野死角,行駛時一定要與其保持安全區隔,隨時專注預知各式行車風險並主動應變防禦。切記!唯有如此才能每次快樂的出門安全的回家,享受燦爛的未來。

好文推薦

李克聰/重機上不上得了國道很重要嗎?

李克聰/介面不整合 前瞻軌道將窒礙難行

李克聰/趕走Uber,臺灣的交通然後呢?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李克聰,逢甲大學運輸科技及管理系專任副教授,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