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總統:與中國恢復外交不改對臺經貿關係

立陶宛10月27日結束國會大選,新政府對中國、臺灣關係成爲焦點。立陶宛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eda)表示支持立陶宛與中國恢復外交關係,但強調這不代表立陶宛須放棄對臺灣經貿關係。

立陶宛今年大選,反對派社會民主黨(SocialDemocratic Party)在141名議員組成的國會中,贏得52席勝出,成爲國會最大黨。

帶領社民黨勝選的黨主席布林克維修特(VilijaBlinkeviciute)在競選期間承諾將出任總理,並表示不會改變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的名稱。勝選後卻宣佈因年齡與健康因素,不接任總理職位,並改推薦副主席帕魯克斯(Gintautas Paluckas)爲下任總理候選人,引起衆多支持者不滿。

帕魯克斯日前以立陶宛準總理身分接受媒體訪問,表示即將上任的政府將尋求與中國全面恢復正常外交關係,並稱立陶宛允許臺灣開設以臺灣爲名稱的代表處爲外交錯誤,引發議論。

外交部歐洲司長黃鈞耀5日在例行記者會表示,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的名稱是臺立雙方政府的共識,也是經過審慎協商後所決定。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5日透過通訊小組,向艾塔新聞社(ELTA)發表書面評論,指中國和立陶宛關係應建立在互信原則和國際義務的基礎上。他支持立陶宛與中國實現外交關係正常化,但認爲利益必須是互相的。

瑙塞達也強調,與中國保持關係,並不代表立陶宛應該放棄與臺灣的經貿關係。

這篇評論指出,立陶宛希望中國作爲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成員,不該支持俄羅斯侵略烏克蘭,而應爲制止這場戰爭做出貢獻。

中國於2021年8月召回駐立陶宛大使,以抗議立陶宛同意臺灣以「臺灣」之名設立代表處。在代表處正式成立後,中國稱立陶宛違反「一中原則」,將與立陶宛的外交關係降爲代辦級,大使館改名爲代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