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樹立大食物觀 端牢中國飯碗

(原標題:【理響中國】樹立大食物觀 端牢中國飯碗)

“悠悠萬事,吃飯爲大。”我國是一個有着14億多人口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高度,從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出發,反覆強調要樹立大食物觀、解決好吃飯問題,爲我們把握現代農業發展規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科學指引。

大食物觀是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時創造性提出的重要理念。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深情回憶道:“我在福建工作時,在山區幹過,也在沿海乾過。當時我就提出大食物觀,肉、蛋、禽、奶、魚、果、菌、茶……這些都是糧食啊。”30多年來,在大食物觀的指引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立足資源稟賦和農業特色優勢,“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持續推進茶葉、蔬菜、水果、畜禽、水產、食用菌、林竹等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糧食單產提高的同時,食物供給更加豐富多元,畜禽肉類產量大幅增長,水產養殖快速發展,食用菌產業從無到有,在保障糧食安全和推動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充分展現了大食物觀的實踐偉力。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就樹立大食物觀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2017年12月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總書記指出,“現在講糧食安全,實際上是食物安全。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樣化了,這就要求我們轉變觀念,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總書記指出,“要樹立大食物觀,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羣衆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2022年10月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總書記指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2023年4月在廣東考察時,總書記指出,“解決好吃飯問題、保障糧食安全,要樹立大食物觀,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今年3月在湖南考察時,總書記指出,“堅持大農業觀、大食物觀,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等等。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續寫了用佔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養育了世界近1/5人口的奇蹟,糧、油、棉、糖、肉、蛋、奶等重要農產品供給明顯增加,老百姓不僅吃得飽,而且吃得越來越好、吃得越來越營養健康。

隨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高,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樣化了。數據顯示,我國14億多人口,每天要消耗70萬噸糧、9.8萬噸油、192萬噸菜和23萬噸肉。“吃飯”不僅僅是消費糧食,肉蛋奶、果菜魚、菌菇筍等樣樣都是美食。我國耕地資源有限,但草地、林地和海洋湖泊資源豐富,還有很多荒地和鹽鹼地。這就要求我們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必須轉變觀念,把思路打開,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拓寬農業生產空間領域,開發豐富多樣的食物品種。要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佈局。要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設施農業要食物,同時要從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發展生物科技、生物產業,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要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開發豐富多樣的食物品種,實現各類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