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AI焦慮”

從此前的“AI主播”“AI廚師”,到這幾天的“AI公務員”“AI醫生”,人們切實感受着人工智能對各行各業的重塑。這一深刻而迅猛的科技浪潮,讓不少人開始擔心,自己的飯碗是否會被AI搶走?

應該承認,這種擔心不無道理。回顧歷史,每一次技術革命,在爲人類帶來巨大生產力和社會便利的同時,都不可避免地引發了就業結構的調整和變革。當前,人工智能發展迅速,已成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不僅對特定領域,對各個行業都會產生重要影響。這意味着,“搶飯碗”這一問題當然不可迴避,在一些崗位和領域,特別是一些重複性高、規律性強的工作,AI確實在短期內就可能完成對人的替代。

但也要看到,一味焦慮並不能解決問題。一個普遍共識是,當前,AI雖然可以扛下衆多行業中最簡單、最前端的“低技能”工作,但在人文關懷、複雜決策、價值判斷等方面,AI依然面臨算法侷限性、數據侷限性、模型侷限性等問題。這個意義上,與其糾結職場焦慮、就業焦慮,倒不如起而行之,將 AI視爲職業發展的新契機,以一種技術包容的成長型心態,主動將新興技術與自身的職業規劃有機融合,不斷提升適應新環境、掌握新技能的能力,強化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需要注意的是,“AI焦慮”背後,其實有着複雜的影響因素,新技術應用只是其一。除了技術進步外,經濟結構的變化、全球化的影響以及教育體系的適應性都是重要因素。因此,要緩解AI焦慮,還需要從多個維度協同發力。比如,要鼓勵創新和創業,創造更多高質量、多元化的就業機會,爲勞動者提供更爲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同時,還需要着力提高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與流動性,打破行業壁壘與地域限制,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與優化配置。此外,教育體系也必須加快改革創新的步伐,提供契合市場需求的職業培訓課程,幫助人們提升就業能力。

“機器永不眠”,技術的發展永無止境。在 AI 發展勢不可擋的大勢面前,我們既要重視、正視焦慮情緒,採取全方位、多層次的措施積極應對,也要警惕焦慮情緒的蔓延,充分把握新技術所蘊含的巨大潛力與正面效應,推動科技發展與人類共舞。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發佈,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爲信息發佈平臺,如您認爲發佈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