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油業面臨重新洗牌

圖╱新華社

近年大陸煉油量的年度變化

新聞提要■中國大陸經濟增長放緩和能源結構轉型,加上美國對伊朗和俄羅斯的制裁,造成低價原油斷供,大陸地方煉油廠受到衝擊,利潤暴跌,開工率最慘爲20%,政府出手展開行業整合。

中國大陸經濟增長放緩和能源結構轉型,對汽油和柴油等油品需求下降,加上美國對伊朗和俄羅斯的制裁,造成低價原油斷供,中國煉油廠受到衝擊,導致利潤暴跌,尤其是原油加工能力較小的地方煉油廠(下稱「地煉」)生存艱難,中國政府也大力淘汰低效產能的地煉,預計未來十年內,多達10%的地煉將面臨倒閉。

路透報導,中國大陸是全球第二大煉油市場,但煉油產能長期處於過剩狀態,源於過去30年燃料需求的快速增長。然而,地方政府尤其是地煉集中地山東省,長期缺乏關閉低效工廠的政治動力,理由是這些企業僱用了數萬名工人。

汽車電氣化推進

根據潤滑油情報網2023年6月的數據,截至2022年底,中國大陸74家地煉合計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達到每年2.82億噸,其中山東省共有30家,其餘44家地煉分佈在遼寧、河北等省。

由於中國大陸汽車電氣化的快速推進,以及經濟增長疲軟,正在使弱勢地煉難以爲繼,生存面臨考驗。

報導稱,煉油業除了將重新洗牌之外,也因此將限制中國大陸原油進口。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原油買家,佔全球需求的11%。由於需求疲軟,2024年中國大陸原油進口下降1.9%,成爲20年來,除新冠疫情外的首次下降,這一趨勢對全球油價形成壓力。

對煉油廠而言,其產能也罕見出現下滑。諮詢機構Wood Mackenzie估算,2024年中國煉油廠平均開工率僅爲75.5%,爲2019年以來的第二低水準,遠低於美國煉油廠超過90%的開工率。

報導指出,受衝擊最嚴重的是地煉,主要位於山東省,這些地煉佔全國煉油產能的1/4,但2024年平均開工率僅爲54%,爲2017年以來最低水準(除新冠疫情期間外)。

2023年,中國政府明確提出將在2025年前將全國煉油產能控制在每天2,000萬桶,此一目標僅較目前的每天1,900萬桶略高。該政策給地煉敲響警鐘,預示着未來將加速淘汰低效產能。

山東地煉首當其衝

事實上,自2019年以來,中國新成立盛虹、榮盛、恆力、恆逸等四家大型民營煉化基地,總產能佔全國煉油能力的10%,進一步壓縮了小型地煉的生存空間。此外,自2021年以來,中國政府加強對獨立煉廠的稅務監管,導致許多小型煉油廠面臨沉重的稅收負擔。

報導指出,2025年是煉油業的關鍵期。許多地煉依賴伊朗折扣原油來維持運營。然而,若美國川普政府加強對伊朗的原油制裁,將進一步提升地煉的採購成本,山東地煉將首當其衝。

山東地煉在2025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原因是總投資200億美元的山東裕龍石化公司即將在未來幾個月內,啓動第二套每天20萬桶的原油加工裝置,進一步加劇燃油供應過剩。

不過,地方政府已出手進行整合。例如,爲了給裕龍石化騰出市場空間,山東省政府在2022年底關閉了10家小型地煉廠,合計產能約每天54萬桶。

報導稱,一位在山東地煉從事原油採購16年的高管表示,他正在尋找新的工作機會,因爲他所在的地煉自2023年以來一直虧損,目前開工率僅爲20%。他稱,「我們瀕臨倒閉,2023年和2024年極其艱難,但在這個行業找工作,已經變得愈來愈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