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博鰲“碳”索可持續未來
從使用源自陽光與海風的電,到見證咖啡渣與塑料瓶製作低碳“咖啡衫”……過去幾天,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2000名代表再聚博鰲東嶼島,感受博鰲“綠”。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張軍在年會閉幕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經初步覈算,本屆年會實現了“碳中和”辦會目標。年會期間,海南宣佈,會址所在地東嶼島“博鰲近零碳示範區”實現全面“零碳”排放。
綠色,是一年一度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的“面子”,更是“裡子”。除每年發佈一份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旗艦報告外,年會設置議題也含“綠”量十足。來自全球政界、工商界、學界的參會代表爲能源轉型發聲,爲應對氣候變化支招。
“應對氣候變化,不作爲的代價比採取措施的成本要高得多。”全球綠色增長研究所副總幹事海倫娜·麥克勞德走訪過多國,她參與撰寫併發布年會旗艦報告《博鰲亞洲論壇可持續發展的亞洲與世界2025年度報告——應對氣候變化:亞洲推進綠色發展》(以下簡稱《報告》)。在她看來,通過綠色轉型應對氣候脆弱性、推動經濟增長及實現可持續發展,亞洲正在開闢一條更具活力和可持續性的增長新路徑,即綠色增長新路徑。
這位專注綠色增長的研究者首次來到中國,她說,在現有政策推動下,中國有能力實現制定的碳排放目標,“中國採取大量措施,尋求低碳且具有氣候韌性的經濟增長機會,創造綠色就業,減少貧困,增強社會包容性”。
“只在會上談可持續發展是不夠的”
“全球能源轉型是不可逆轉的,在實現全球碳中和之前,沒有哪個國家能夠中止。”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劉振民多次在博鰲探討國際氣候合作。
在此次年會“應對氣候變化:問題與方案”分論壇上,劉振民說,今年是《巴黎協定》簽署10週年,但令人感到遺憾的是,美國第二次退出《巴黎協定》,這使得《巴黎協定》的進程面臨挑戰。
但他同時強調,應對氣候變化多邊進程會持續推進,“這一進程是由成員國的政治意志、市場力量和科技三個因素共同推動”。這位聯合國前副秘書長還在參與另一場高端對話時呼籲“要幫助發展中國家、南方國家,給它們信心”,“幫助他們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最終落實”。
《2024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顯示,可持續發展目標中僅17%進展順利,近一半的目標“進展甚微或一般”,超過三分之一的目標“停滯不前或出現倒退”。該報告提到,新冠疫情的影響依然存在,衝突不斷升級,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日益嚴重的氣候異常阻礙了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落實。如果不進行大規模投資並加大行動力度,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仍將遙遙無期。
“如果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只在會上談可持續發展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跨邊界合作、跨行業合作、跨工業合作。”印尼基礎設施與區域發展統籌部長阿古斯在上述高端對話中提到,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能源轉型與數字化轉型的區域合作非常關鍵。
在他看來,轉向綠色能源並不容易,尤其是對於發展中經濟體而言,“我們必須動員起來進行綠色投資,創建機制使可持續能源可負擔、可擴展和具有包容性”。
阿古斯的父親參加了2005年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當時主題是“亞洲尋求共贏”。同年,印尼和中國簽署戰略伙伴關係協定。“我們雙方的關係進入了雙邊合作的新篇章,2013年提升到戰略伙伴關係。”阿古斯說,如今探討世界轉型中的可持續發展要以當時的成果爲基礎,要意識到危機的不確定時刻就是行動更大膽、思考更深入的時刻。
亞洲機遇惠全球
作爲全球人口最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最多的地區之一,亞洲不僅對綠色技術有廣闊市場需求,同時也擁有豐富的清潔能源開發稟賦。阿古斯期待的“行動”已在一次次綠色技術迭代創新中發生。
《報告》寫作團隊成員、德勤中國可持續發展主管合夥人李曉晨注意到,在綠色技術投資方面,近年來亞洲清潔能源的投資熱潮不減,其中中國以6500億美元的投入引領全球1/3的份額。在技術創新方面,2023年中日韓三國的綠色低碳專利申請公開量總數超過12萬件,佔全球的2/3。
“這意味着亞洲不僅在資金投入上表現突出,在技術創新上也正重塑全球格局。”李曉晨認爲,在中日韓帶動下,亞洲從過去單純技術接收方的角色,變成現在全球清潔技術的提供方和重要貢獻者。
《報告》顯示,亞洲在新興綠色技術領域進展迅猛,有望成爲先進電池材料、生物基可降解塑料、潮汐能、綠色氫氣、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以及數字碳管理等領域的領頭羊。“隨着亞洲各國的合作愈加緊密,技術交流也將愈加頻繁。”李曉晨相信,未來亞洲在全球綠色技術革命中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將重塑全球氣候治理格局。
把目光望向亞洲、共享亞洲發展機遇的還有來自澳大利亞的福德士河執行董事長及創始人安德魯·福瑞斯特。他在上述高端對話中談到中國生產的綠色鋼鐵,“價格跟其他國家一樣,但是生產過程對公民沒有危害,是綠色的”。
“這樣一個商業模式是可行的、經濟的,而且要利用大量技術,靠技術驅動生產,我們正在把這個技術用在澳大利亞。”安德魯·福瑞斯特說。
以綠色技術創新爲起點,共享共建的能源轉型合作空間在亞洲和世界拓展。明年將在海南推動綠氫交易的明陽新能源投資控股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張傳衛說,過去15年裡,中國通過科技創新解決了很多能源開發難題,比如在高原山地、颱風海域、沙漠地區發展風電,讓“不可能”成爲“可能”,爲東南亞、東亞地區提供更普惠的新能源轉型方案。
作爲博鰲“常客”,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朱民也認爲,碳中和已成爲世界新的增長模式或引擎。他以中國生產的太陽能組件爲例解釋說,其發電成本只有煤炭的50%,中國太陽能企業在沙特建立的太陽能電站發電成本爲1度電1美分。“這些都是高性價比的產品。”朱民說,從這個角度來看,碳中和技術是人類未來增長的希望。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