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慶生》新冠病毒是生物戰武器?
2月13日,武漢金域醫學公司的檢測人員在分揀樣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的檢測結果是目前確診的重要參考。(新華社記者程敏攝)
有關新冠病毒是大陸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泄漏出去的陰謀論似乎愈傳愈廣。《紐約時報》報導說,雖然這陰謀論缺乏證據,已經被科學家駁倒,「但在川普總統的前首席策略師斯蒂芬.班農等人脈廣泛的中國政府批評者的幫助下,照樣贏得了廣泛注目」。
這個陰謀論最早是美國《華盛頓時報》引述一名「前以色列情報官員」的推測而傳開,而後在網路上引起廣泛討論,美國共和黨參議員柯頓曾在電視上提出質疑,最近則集中在「0號病人」爲「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生的傳聞上。
正如《紐約時報》所指出的「缺乏證據」,許多論述後來都被否定或澄清,但這並不改變許多人的懷疑。「陰謀論」原本就不需要證據,因爲它滿足的是人們的想像;對所謂「中國政府批評者」來說,病毒由大陸研究單位外泄的說法能引起興趣並符合他們的想望。
反思這陰謀論,其實潛藏着「生物戰」的假設情境。在「中國政府批評者」圈子內流傳的陰謀論指控新冠病毒爲「中國製造」,但在「親中」或「反美」的圈子則流傳另一種陰謀論,例如大陸網民曾有病毒爲美國人工合成且針對華人的說法;俄羅斯第一頻道則指控疫情爲美國情報機構或製藥公司所策畫。
在冷戰時期,生物戰即與化學戰、核子戰並列爲「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並且因成本與技術門檻較低而有「窮人的核子彈」之稱。就效果而言,生物戰的威脅並不輸給核子彈,因爲可以不斷擴散、蔓延且帶來恐慌。戰術性病毒感染力強、殺傷力大,例如炭疽熱病毒就曾被恐怖分子利用。
然而病毒不分敵我,因而武器級病毒必須研發出疫苗或特效藥纔有意義。研究看不見卻具殺傷力的病毒有極大風險,實驗室因而依據病毒的生物安全性區分等級管制。第4級最高,研究危險病原體,進出管制極爲嚴格。「武漢病毒研究所」的實驗室就屬於這等級。雖然在目的上研究疫病病毒與生物戰病毒是兩碼事,但學術範疇屬於同個領域。
冷戰時期各國因爲生物戰危害太大,因而尋求限制,1971年聯合國第26屆大會通過《禁止生物武器公約》,並於1975年生效,大陸是在1984年加入。該公約雖要求任何國家都不得取得及持有生物武器,但因「覈查議定書」的談判一直沒有進展,還屬於道德與輿論限制。一般多懷疑大國基於「不信任感」仍私下進行研究,戰力水準美國最高,大陸則剛起步。
因此就技術而言,兩種陰謀論都有可能。新冠肺炎病毒在一個生物安全性4級的實驗室附近開始傳播,當然啓人疑竇;而美國在第一時間就指出特定藥物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同樣也令人懷疑。不過,如果迴歸到疫病防治,這些生物戰假設的揣測並沒有幫助,只是徒亂人心,增加敵意、恐慌與困擾。
較好的態度是以「安全化」角度正視這議題,建構疫病防治法規與醫療備援體系。歷史已明確告訴我們,疫病和槍砲彈藥一樣都是國家安全的大敵,但我們的安全戰略對後者投入的資源太多,前者卻太少。疫病防治是安全的重要工作,無論病毒是來自然,還是潛在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