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鏡頭+回放、一期變N集 綜藝節目“注水”幾時休

專家建議,在生活觀察類、選秀類、音樂綜藝扎堆的當下,綜藝節目製作機構應珍惜創作空間,以貼近生活、關切現實手法,提升節目的社會責任感,用精品迴應觀衆對節目品質深度的訴求。圖爲《這!就是街舞3》海報

一檔選秀綜藝總決賽直播竟長達7小時,一期綜藝節目要分上下集,一組明星豪車鏡頭反覆播三遍……在影視劇走向短劇節奏、紛紛拋棄“注水劇”的當下,這一頑疾悄然“侵入”熒屏綜藝,“注水”“催肥”的節目令許多觀衆望之生厭。觀衆則以開啓倍速觀看、只追熱搜短視頻等方式應對不斷“虛胖”的綜藝。

給綜藝節目“注水”的舉動,是製播雙方在追求利潤最大化動機驅使下形成的默契,犧牲的則是綜藝節目的藝術價值與社會價值。專家指出,在政策和市場積極引導下,製播雙方應擰緊綜藝“水龍頭”,讓文化娛樂功能更充分地融入正向價值觀。

“綜N代”與“慢綜藝”成了重災區

據《2020年Q2視頻平臺綜藝觀察報告》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綜藝“上新”總計81部,出現了《舞蹈風暴2》《乘風破浪的姐姐》《這!就是街舞3》等“爆款”節目。然而,當下一些熱播的綜藝節目也出現了不少雜音

最近,一檔自詡“中國首檔角色競演真人秀”的綜藝節目第二季就“翻車”了。針對某“流量小生型”選手的去留問題,身爲導師的青年導演與資深前輩公開互懟,“翻雲覆雨雙標論”一時間甚囂塵上。隨即,該綜藝又被曝出選手私下向導師請客送禮的“內幕”。爭議話題多次攀上熱搜榜的同時,觀衆卻對所謂“高水準”“強還原”的真人秀大失所望,節目口碑一路走低。其實,層出不窮的“盤外招”只不過是節目組的“障眼法”,企圖掩蓋“注水”綜藝的實質。

總體來看,“綜N代”是“注水”重災區,頂着首季高收視的光環,手握乏善可陳的內容,擰開“水龍頭”便成了填充時長的便捷手段。某偶像選秀綜藝第二季急劇膨脹,體量比首季陡然增加一倍至23期,每期節目時長几乎都超過了兩個小時,還被分割成上下集。而拖延拉長的比賽進程味同嚼蠟,對專注舞臺的觀衆來說已成了一種煎熬。“注水”現象的另一多發地帶是近年走紅的“慢綜藝”。一檔以旅遊探索爲核心的綜藝,首期節目竟足不出戶,嘉賓們只是從酒店到餐廳做了兩輪遊戲;其後的“一日遊”城市體驗被硬生生剪成1.5期。“慢綜藝”呈現舒緩的生活節奏,反映悠然的情緒和心態,但不能成爲“注水”稀釋、拖延節奏的藉口。

“注水”手法花樣多,大多難逃“七宗罪”

精品綜藝創作並不拘泥於篇幅,判定“注水”的標準也與時長、集數沒有必然聯繫,而應觀其是否符合藝術創作規律,作品篇幅是否服從敘事需要。細細數來,當下綜藝節目的“注水”花樣繁多,堪稱“七宗罪”。

一曰,斷章取義,製造話題。有些明星真人秀爲填補“幕後故事”,通過惡意剪輯拼湊,刻意營造嘉賓之間衝突對立,以無休止的爭吵撕扯給無聊演出增添話題度。二曰,碎片剪輯,稀釋內容。部分綜藝節目偏好將完整的嘉賓對話切成碎片,通過後期剪輯摻入拍攝花絮,注水稀釋破壞節奏。三曰,信息冗餘,同義反復。選秀綜藝導師每次拋出犀利金句,立刻插播多位學員類似的驚訝反應,反覆重現的“表情包”惹人厭煩。四曰,空降嘉賓,稀釋本體。聚焦中年女星組團出道的熱門綜藝,近三個半小時的“成團夜”請來17位毫不相干的男嘉賓,喧賓奪主的呈現方式讓人大失所望。五曰,拉長戰線,拖延時長。一檔偶像選秀綜藝用大量真人秀VCR強拉時長,排名公佈環節耗費三個多小時,甚至出現了直播觀衆尚在等結果揭曉,節目贊助商已在微博提前“劇透”的烏龍事件。六曰,內容單薄,回放來湊。某新綜藝最末一期號稱“畢業典禮”,其實是請幾位嘉賓坐在小教室裡,重溫40分鐘的往期節目剪輯回放,收官之作頓成“爛尾”。七曰,廣告植入,用力過猛。節目組爲了照顧贊助商的曝光度,從不同角度重播三回明星下車的鏡頭,讓嘉賓與觀衆同時犯了“尷尬症”。

治癒頑疾,還需用真誠創意和精良製作迴應時代

原創性匱乏、過度娛樂化和題材同質化等問題都是形成綜藝“注水”現象的癥結。究其根本則是文藝產品藝術屬性與商品屬性之間產生了矛盾,不同利益主體的博弈角力使創作迷失了方向。

業內人士指出,“注水”並非難以治癒的“絕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許多製作機構或深耕專業領域,或另闢蹊徑,在創新中尋找突破。比如《舞蹈風暴》是一臺頂尖舞者“神仙打羣架”的“寶藏”綜藝,每期節目100多分鐘塞滿“乾貨”,牢牢佔據同時段收視冠軍。但節目組仍不斷創新制播模式,充分利用電視臺與網絡平臺聯動資源,在App客戶端和官方微博推出精心剪輯的“純享版”短視頻。海量的拍攝素材化繁爲簡地濃縮成一臺節目,再化整爲零地拆分成數十個唯美的舞蹈短節目,既滿足觀衆提升藝術品味的觀賞需要,又緊扣融媒體的傳播規律。

專家建議,在生活觀察類、選秀類、音樂類綜藝扎堆的當下,綜藝節目製作機構應珍惜創作空間,努力開拓“銀髮綜藝”“新世代綜藝”等新題材,積極探索“豎屏綜藝”“微綜藝”等新樣態創作者更應堅守藝術追求、職業素養和價值判斷,以貼近生活、關切現實的手法,傳遞時代氣息與人文關懷,提升綜藝節目的社會責任感,用精品迴應觀衆對節目品質和深度的訴求。記者 宣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