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3階段減碳技術 每公斤白米可減21%碳足跡

爲降低稻米生產碳排放,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透過3階段改善技術,估每公斤白米可減少21%碳足跡。本報資料照片

農業活動是造成碳排放的來源之一,而臺灣栽培面積最大的糧食爲水稻,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表示,爲減少水稻田甲烷的排放,透過乾溼交替灌溉、合理化施肥及適時採收等3階段減碳技術改善,估每公斤白米可減少21%碳足跡,有助於提升白米品質。

人類活動所造成溫室氣體大量排放情形稱爲「碳排放」,近年世界各國也正積極研擬減碳、淨零碳排策略,以維護地球環境。農業部表示,農業活動爲造成碳排放來源之一,稻米爲臺灣重要糧食,水稻栽排面積多達23至25萬公頃,因此研發稻米低碳生產技術更顯重要。

臺中區農改場指出,水稻的湛水灌溉會導致田間土壤排放甲烷,造成的溫室效應約二氧化碳的28倍,而肥料製程的能源消耗及收穫加工碾制階段產生的機械耗油或耗電,也會被計入稻米精製的碳排量。

臺中區農改場表示,整體稻米產品生產階段包含田間管理、施肥灌溉、加工碾制及運輸配送等,以每公斤白米爲例,總碳足跡爲3公斤二氧化碳當量。

爲降低水稻田甲烷的排放,臺中區農改場表示,以乾溼交替灌溉取代田區長時間浸水,可促進土壤通氣及有效抑制甲烷排放,並節約灌溉水與提升白米食味品質的優點;合理施肥減少肥料用量,可降低肥料製造端的碳排,也有助於強健稻株、提升病蟲害抗性及保護土壤。

另外,改善加工碾制階段能源的碳排,臺中區農改場解釋,在稻穀完全成熟時收割,此時的稻穀水分含量較低,節省烘谷耗能與時間人力,同時可降低青米率,提升外觀品質。

臺中區農改場表示,在上述3階段減碳技術下,預估每公斤白米可減少0.63公斤二氧化碳當量,相較未改善前每公斤白米碳足跡的3公斤二氧化碳當量,可減碳達21%。未來也會持續育成低碳品種、開發稻稈收穫後處理及水旱輪作系統建立等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