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膏分兩種 食品藥品差很大
市面上不少藥品、保健食品的名稱或包裝相似,常導致民衆混淆「藥品」與「食品」的差別。(藥師公會全聯會提供/李念庭臺北傳真)
許多民衆會自行購買各類藥品,但市面上不少藥品、保健食品的名稱或包裝相似,常導致民衆混淆「藥品」與「食品」的差別。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表示,以枇杷膏爲例,有營養標示的枇杷膏屬於食品,主要成分爲枇杷葉、金銀花、橄欖葉,僅能潤喉或日常保健,無法治療咳嗽;而標示「衛署成制字」的枇杷膏則爲藥品,有鎮咳、祛痰成分,如中藥材川貝等,才具止咳化痰效果。
藥師公會全聯會表示,曾接獲不少人反應,在藥局、超商買的枇杷膏,外觀明明相同,吃起來效果卻不一樣。消費者購買商品時,一般只會看外包裝,而忽略文字標示,如果商品生產於同家公司,食品、藥品包裝雷同,常造成民衆搞混。
全聯會指出,藥品與食品的標示不同,具有治療疾病、緩解症狀效果的產品,如止痛藥、感冒藥、止咳化痰藥、腸胃藥等,屬於「藥品」,包裝上應標示製造或輸入批號,如「衛部藥制字第XXXXXX號」或「衛部藥輸字第XXXXXX號」。
作爲營養補充或日常保健的產品,如維生素C發泡錠、魚油軟膠囊、膠原蛋白粉、葡萄糖胺關節保健食品、葉黃素眼睛保健膠囊、益生菌粉末等,則屬於「食品」,包裝上會有營養標示,但不得宣稱有醫療療效,如維生素C可補充營養,但不能標榜可預防感冒;益生菌有助維持腸道健康,但不能宣稱可治療腹瀉或便秘。
黃金舜提醒,藥品須經衛福部審覈,取得單一專用字號,確保安全性和療效。民衆選購藥品及保健食品時,應仔細辨識標示,選擇適合的產品,也應瞭解成藥、指示藥與處方藥的區別,並諮詢社區藥局專業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