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董明珠,不急接班人
不遺憾單身39年的董明珠,可能要讓格力投資者撓破頭了。
從接班人話題,到格力排名未進全球前五,再到格力專賣店更名爲"董明珠健康家",已經年過七旬的董明珠,依然是社交平臺上的熱搜常客。
眼下,當各行各業都在熱烈討論是否要接入DeepSeek時,進入"後董明珠時代"的格力,卻在忙着強化"董明珠=格力"的市場標籤。這令外界感到困惑,爭議四起。
"明明格力的品牌效應更好,偏偏要搞弄董明珠自己的名字,這是病急亂投醫。"有投資者吐槽。還有聲音認爲,格力"就是一個傳統的生產空調的企業,能穩住就不錯,空調以外的消息和業務就當是那東流水或者飯店點餐送的鹹菜,別太當真"。
在賣貨模式鉅變以及線上嚴重衝擊線下的市場環境下,極度強化"董明珠IP"的格力,是出了一記"昏招",還是對公司未來發展胸有成竹?
今年2月任期結束
在2月20日播出的騰訊新聞《酌見》節目中,與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對話時,董明珠透露,格力已經有了三四個接班人預備人選。
這一消息,不僅讓外界對格力的未來充滿期待,也引發了對董明珠管理理念的深入思考。
董明珠強調,接班人的培養需要時間和實踐的檢驗,她已經在不同崗位上培養了一批"苗子",關鍵在於誰能脫穎而出。
這一表態,延續了董明珠對格力傳承問題的"高度掌控欲"。
此前,格力鐵娘子曾欽點孟羽童爲接班人,但後者因"更熱愛直播"而淡出秘書崗位,最終因考勤問題離職。董明珠曾暗批其"缺乏感恩心";另一位曾被外界熱議的接班人王自如,雖然被董明珠評價"有市場經驗",但也已於去年從格力離職。
董明珠的接班人邏輯,折射出她對"忠誠度"與"能力"的雙重苛求。
她強調"手下人不敢奉承",要求員工對企業而非個人忠誠,並多次以"強管理"自詡,認爲格力的成功離不開她的鐵腕治理。然而,這種高度個人化的管理模式,也讓外界質疑,若董明珠退休,格力是否會出現斷層危機?
天眼查顯示,董明珠擔任格力電器董事長、董事以及總裁的本屆任期,從2012年5月25日至2025年2月27日。也就是說,還有不到一週時間,格力董事會將迎來換屆選舉。
截圖來源於天眼查
屆時,董明珠是會卸任還是連任?引發市場關注。不過,按照當前格力持續強化董明珠IP的情況來看,其連任恐會是大概率事件。
不過,源媒匯注意到,在2024年7月初和12月底的公告中,格力副總裁莊培及副總裁、總工程師譚建明,因退休先後辭去相關職位。
餘下的董監高中,曾推動格力收購盾安環境的副總裁鄧曉博,已於今年1月10日卸任公司董事會秘書一職,不過其仍繼續擔任董事、副總裁職務。
張偉是格力控股的珠海格力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並在格力旗下的格力鈦、格力商業保理等公司中擔任監事或董事;方祥建是格力質量管理方面的負責人;舒立志則有國家審計署武漢特派辦副處長、處長的過往閱歷。
截圖來源於格力電器2024年半年度報告
上述高管中,誰最有可能成爲接班人?答案或許只有董明珠自己知道。
強綁"董明珠"IP
接班人話題之外,近期格力專賣店因改名一事也引發市場熱議。
多家媒體報道顯示,格力多地專賣店已更名爲"董明珠健康家",門頭以紅色大字突出董明珠個人IP,弱化"格力"標識。
這一調整,被官方解釋爲"品牌升級",旨在通過場景化體驗和智能服務重構零售鏈,推動格力從單一空調品牌向全品類智能家居轉型。同時,從格力電器的迴應來看,董明珠健康家開店門檻並不低,主要以新店爲主,且需要有條件經營全品類家電的商家纔會授權開店。
對此,輿論普遍認爲,此舉是董明珠將個人影響力與格力品牌深度綁定的又一嘗試。
回顧歷史,董明珠的IP化戰略早有端倪。
2015年,在董明珠主導下,格力進軍手機業務,推出格力手機並以董明珠頭像作爲開機畫面;2020年"董明珠的店"轉型爲"格力董明珠店",並借直播帶貨強化其"企業家網紅"形象;如今,再度升級推出"董明珠健康家",也令格力投資者頗爲不滿。
截圖來源於抖音
"改名字的事兒確實值得商榷,可能公司想的是如何利用個人ip提升銷量,但是放棄格力這樣的品牌,轉而選擇個人ip,長期看問題還是挺多的。理性看,單個渠道動作,對格力的影響面,還不至於造成很大的傷害。"有投資者表示。
也有聲音認爲,強化董明珠IP,或是格力需要董明珠,而不是董明珠需要格力。
分析者稱,格力當前的增長痛點,主要源自空調之外的其他家電類目的增長問題。其它家電品類的用戶心智早已被各大品牌佔領,如果繼續用格力,等於還是強化空調心智;假若打造新品牌,則難度較大,選擇"董明珠",無疑是當前的較好選擇。
"看到‘董明珠’,用戶會聯想到格力、空調、家電、芯片、品質、健康等強制造業心智,這也符合格力的願景和使命,這也解釋了爲何最近很多格力門店改成了‘董明珠健康家’的原因。"分析者說。
短期來看,憑藉"董明珠"或能爲品牌帶來一定的話題和流量,但長遠來看,風險係數還是比較高。
例如前文提及的退休問題,加上董明珠時常有驚人言論曝出,這些因素也加劇了品牌的潛在風險,甚至還會直接影響到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的表現。
就更名引發爭議,在2月24日下午與新浪財經等座談時,格力市場總監朱磊迴應稱,董明珠健康家是去年年底便開始謀劃,當前的輿論情況是意料之中。朱磊談到,外界對"董明珠健康家"存在誤解,認爲董明珠在轉移格力資產。並解釋,"董明珠"三字已被格力註冊,董明珠本人無法用自己名字變現。
同時,朱磊還表示,董總流量大,都知流量即財富,但董總無法拿自己名字變現,因其名字屬格力,她一輩子在格力,連名字也被公司拿走。
針對接班人、專賣店更名以及董明珠任期即將屆滿等問題,源媒匯向格力電器發去問詢郵件,截至發稿未獲回覆。
格力未進全球前五
儘管格力目前在國內市場依然佔據重要地位,但近年來其在全球市場的排名卻出現了下滑。
據多家家電媒體援引英國權威諮詢公司佰世越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空調終端品牌市場份額前五,依次是大金、LG、松下、美的、海爾。換言之,格力全球市場份額未能跑進前五。
不久前,小米宣佈,將於今年2月底發佈米家中央空調,直接對標大金空調。
小米空調新品不將格力作爲競品,而是大金,這一變化也反映出格力在市場競爭中面臨的挑戰——其在空調領域的"性價比"優勢,正在被新興品牌蠶食,而高端市場仍難突破。
小米作爲新興的家電品牌,憑藉高性價比和智能化產品迅速崛起,其市場策略的調整,也給格力帶來了新的壓力。
此前,董明珠曾批評小米依賴第三方工廠,缺乏核心技術。如今,小米自建的智能家電工廠已在武漢奠基,未來有望實現從貼牌向自主製造轉型。這對於格力而言,無疑又是一個壞消息。
在業績上,格力已被美的拉開了一大截,並且與海爾也有一定差距。
Wind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格力電器與美的集團、海爾智家的總營收分別爲1474.16億元、3203.5億元、2029.71億元;歸母淨利潤分別爲219.61億元、316.99億元、151.54億元。
爲了尋找更多增量,格力試圖通過多元化破局,但成效不佳——手機業務折戟、造車計劃停滯,僅有"玫瑰空調"等爭議產品引發短暫關注。而"董明珠健康家"的轉型,本質仍是依賴董明珠個人IP拉動全品類銷售,尚未形成技術或生態層面的核心競爭力。
過去,董明珠與格力互爲標籤的時代,既成就了企業的輝煌,也埋下了轉型的隱憂。當"董明珠健康家"的門頭在全國鋪開,當接班人名單仍秘而不宣,格力正站在個人英雄主義與制度化生存的十字路口。
如何在不依賴"董明珠"三個字的前提下,重建品牌認知、培育新增長極,或是這家傳統制造巨頭最迫切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