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入高端市場 車企轉型出行服務商的“第三種模式
(原標題:切入高端市場,車企轉型出行服務商的“第三種模式”|燕說車市)
“從傳統的汽車製造商,向移動出行公司轉變”,是當下幾乎所有的車企,面對“新四化”浪潮時努力的方向。但移動出行市場到底要怎麼做?
包括上汽、廣汽、吉利以及戴姆勒、寶馬等多家公司在全球範圍內都做出了多種嘗試。目前車企佈局出行市場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分時租賃,比如上汽的EVCARD,力帆汽車的盼達出行;一是走大衆化的網約車路線,比如上汽的享道出行、廣汽的如祺出行、首汽約車等,它們試圖與滴滴等出行公司搶奪市場。
到目前,包括上汽evcard在內的分時租賃模式,都面臨盈利、管理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在歐洲市場開展分時租賃業務的跨國企業,多年來難以盈利的現狀都證明,車企做分時租賃,在當下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那麼網約車呢?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2016-2019年我國網約車市場規模逐年上升,2019年達到3044億元。
上千億的市場,對於進入者來說,都是一個大蛋糕,但事實上,今天的網約車市場,除了滴滴在今年5月在一次採訪中提到已經盈利之外,其餘的入局者,尤其是車企仍處於虧損經營中。以吉利旗下的曹操出行爲例,雖然估值已經超過10億美元,但成立至今依然處於整體虧損中。
車企在發力出行業務時,經常會強調車輛成本的優勢,通過數據對傳統制造模式和消費者認知的改變和提升。但如果無法找到規模、體驗和成本之間的平衡點,顯然不會有出路。一位長期關注出行市場的投資人和筆者談到,在出行市場,依靠資本簡單複製規模是不可能成功的,網約車是一個重資產和重出行的行業,加上各地牌照和准入門檻的限制,要再出現一家滴滴幾乎不可能。
所以,出行市場比拼的不單純是效率、也不是單純的服務,而是集效率、服務等諸多因素於一體的綜合運營能力。
在以分時租賃爲代表的共享出行,以及面向大衆出行市場的網約車模式,都不被認爲是車企佈局出行市場的最優解時,吉利牽手戴姆勒以50:50的對等股比成立了“耀出行”公司,開始發力高品質出行市場,希望能探索出“第三種模式”。
與前兩者相比,耀出行定位更加高端,起步價格在百元級別,旗下車型均爲奔馳的新車,同時每輛車還配備出行管家。目前耀出行佈局的6個城市,投入的車輛僅千輛級別。耀出行首席運營官楊廣告訴筆者,耀出行不希望被定義爲傳統的“網約車”,“ 在過去的5-8年,中國網約車的激烈競爭帶來一種固定模式,現在耀出行需要做的就是跳出原來的傳統網約車模式。”楊廣說,戴姆勒和吉利希望耀出行能夠被認作爲車輪上的五星級酒店,利用重資產的模式做好服務,並使之成爲公司的壁壘。
高品質出行市場針對的是高淨值用戶,但目前並沒有一家從線上到線下單純針對這一市場的O2O公司,2017年滴滴開始佈局這一市場,目前其投放的車輛包括奧迪等多個豪華車品牌。此外,目前全國範圍有上千家可以提供這一服務的小公司,他們大多數僅擁有幾輛,或者是10-20輛車。“這些公司的接待能力相對有限,目前基本上還在採用人工調度的方式對車輛進行排期。”耀出行CEO顧濤告訴筆者,在沒有互聯網技術介入的背景下,消費者出行的成本相對較高,以杭州爲例,部分五星級酒店有專門的奔馳等高端車輛接送機場往返的乘客,但價格都在千元級,而耀出行通過互聯網平臺的預約和需求匹配,可以讓車的利用率提升,將價格降低至200元左右。
“原來這一市場在傳統的模式下,幾乎每家公司都是盈利的。”顧濤告訴筆者,這說明這一市場本身是具備贏利性的,加上耀出行旗下的車輛更具成本優勢,市場整體還是有可爲的。在此之前,寶馬曾在成都試水佈局高端出行市場,但一年後這一項目再無消息。這意味着,要在這一市場實現規模化和盈利,也不容易。楊廣也談到,要做一個成功的出行服務的公司,首先必須要成爲一家有互聯網基因的公司,其次要加大技術投入,而最關鍵的還是服務。
當一家公司能夠建立起高效的數字化服務能力,並在服務上“千人千面”,或許這一模式能夠走通,成爲車企佈局出行市場的第三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