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看兩岸》和平之旅:穿越時空的感悟
前總統馬英九(中)率領參訪團一行,1日下午首站前往大疆創新公司位於深圳的全球總部參訪。(資料照/藍孝威攝)
在二月底結束了大九五期後,我驚喜地迎來了馬總統的和平之旅。受邀隨團出訪見證歷史,這對我來說是人生中格外珍貴的一次經歷。感謝馬英九基金會的肯定與邀請,讓我有機會參與這場特別的旅程。
從臺灣飛越824公里抵達目的地後,我們受到隆重的接待,隨即馬不停蹄地展開11天的旅程。
在深圳這個兼具經濟特區身份的一線城市中,我們參觀了大疆、騰訊和比亞迪,每個企業都讓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大疆展示的無人機技術讓我眼界大開,從小型生活紀錄到大型電影拍攝、救災及民生服務,無所不能。尤其是他們的三軸穩定器,作爲政治幕僚時曾頻繁使用,於我而言有革命情感。騰訊作爲最大的網絡社交公司,旗下推出的微信軟體更是家喻戶曉,將科技與民生結合得淋漓盡致。至於比亞迪,基於男孩對機械和汽車的特有,參觀歷程讓我非常興奮。我們都看到,能源汽車已成爲現今的趨勢,對電池壽命和使用方面的關注,也令人歎爲觀止。
行駛港珠澳大橋上,看到不同車牌和「香港」字樣,從未去過香港的我充滿好奇。跨海橋連接珠海、澳門和香港,重要性不言而喻,建成後促進區域經濟及珠江三角洲共同生活圈,實現了各地間的經濟聯繫。除提供交通便捷外,橋樑亦注重保護海域生態。同時彰顯對自然的尊重,成爲兼顧發展與生態的重要基礎建設。
在廣州參觀孫中山故居、黃埔軍校,以及緬懷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這是對中華民國革命歷史的一次深刻體驗。走過這些歷史遺蹟,看見黃埔軍校外白牆的那句話,爲「革命尚未成功」所震撼。這句話不僅是一種精神鼓舞,更是對當代青年的激勵和召喚。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犧牲的烈士平均年齡約29歲。回顧歷史,我深知革命的艱辛與付出,沒有先烈的奮鬥與犧牲,就沒有今日的我們。而剛過去的329青年節更讓我有所感觸,牢記國父的教誨,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在中山大學的交流中,我認識了許多同學,令我驚訝的是,許多人都是來自臺灣的老鄉,聊天時發現許多共同點,特別有共鳴。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個學伴在我到陝西之後,還持續跟我討論陝西美食「肉夾饃」,也相互分享照片,非常有趣。
在陝西,我們祭祀了黃帝,參觀了兵馬俑,並造訪法門寺及大雁塔。首次參與祭黃帝的體驗讓我參與慎終追遠,追念前賢間感慨於炎黃子孫的身份與歷史使命。而見到兵馬俑更是讓我心潮澎湃,從以前的課本和模型到現在親眼目睹,震撼與興奮難以言喻。在參訪法門寺與大雁塔時,我對佛教的薰陶格外有感觸。在普臺高中就讀的三年中,師父常常向我們講解佛法,這次的造訪讓過去的記憶重新浮現,我感受到歲月的流逝和靈性的滋養。在陝西的日子裡,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品嚐了一道美食叫做「ㄅㄧㄤˊㄅㄧㄤˊ面」。在參觀法門寺期間,我們乘坐電瓶車時與解說員聊天,並學了一句當地方言「聊咋咧」,它的字面意思是「非常棒」或「好吃」,格外新鮮有趣。
說到陝西,不得不讚嘆它作爲一座歷史古都的地位。在這次旅程中,我們前後參觀了國家版本館及陝西曆史博物館,也親眼目睹了兵馬俑和大雁塔等著名文物。其中一個特別的體驗是我們造訪了隆基綠能及農業示範區。坦白說,對於文科生來說,理解這些運作模式確實需要花一些時間,不過我對農業示範區的印象尤其深刻。當地的解說告訴我們利用溫室技術栽種作物,這樣可以有效地減輕天氣因素對農作物生產的影響。這種結合科技的農業模式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也使得農業更能永續發展。
在北京的旅程中,我們參觀了故宮、行走在長城上,深思盧溝橋事變的歷史過往,同時也造訪了北京大學等地。雖然這已是我第二次訪京,但除了故宮以外,其他地方都是我第一次參觀。即使是第二次到故宮,我仍然感到震撼。故宮作爲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築之一,能夠保存得如此完善,實在非常不容易。走在宮殿內部,彷彿置身於宮廷劇的場景之中,讓我感到十分驚奇。說到長城,在前往長城的路上,透過車窗望出去,景色令人歎爲觀止。而站在長城上行走,卻非想像中那般容易。長城的存在不僅是對中華歷史的見證,更是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承載着每個時期的歷史與定位,其重要性不可忽視。
北京又被稱爲「雙奧城」,分別於2008年和2022年舉辦了夏季奧運和冬季奧運。我們前後參觀了冰絲帶和鳥巢,近距離感受了溜冰場帶來的絲滑和體育的激情。同時,我們還登上了鳥巢的屋頂,俯瞰北京的夜景,這一切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盧溝橋與抗日戰爭是歷史課本中長期提及,也是經常被翻拍的題材。盧溝橋作爲抗戰的第一槍,承載了抵抗侵略的血淚,是重要的里程碑。經歷八百多年,盧溝橋仍屹立不搖,展現了自強不息的精神。對我來說,最震撼的是看到宛平城的彈坑和遺留下的砲彈,先烈遺留下滿滿的抗戰字句深深烙印在心。
在參訪北京大學的過程中,我達成了一個小小的成就,那就是公開發言回答了北大學生的問題。雖然有些緊張,但最終還是順利完成。此外,特別的是「太極」竟是北大男學生的必修課,與我交流的同學也帶着我體驗一番。這次參訪一共認識了八位同學,當中大二和大三的學生居多,讓我感覺自己好像老了。但在用餐時,我結識的五位同學,其中有一位和我一樣正就讀碩三,我們如遇知己般開心地握手,場景非常逗趣。在交流過程中,我們還聊到了最近很紅的電影「周處除三害」,而他們對於豐米便當也表現出了很大的興趣。這種意外的共鳴和交流讓我感到既愉快又充實。
這次旅程對我來說不僅是一次出訪,更是一次學習。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盧溝橋時,一位老先生對我們說的一句話:「講歷史不是爲了延續仇恨」。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我,歷史不應該成爲仇恨的根源,而是成爲我們理解和包容的一部分。這次旅程中,許多歷史場景躍然紙上,實際展現在眼前,心中不只激動與興奮,更多的是感動,也同時加深瞭解中華文化歷史的過去與反思。
青年、交流與認識是我認爲這次參訪的三大核心,以和平發展作爲兩岸關係的主旋律。透過青年交流,我們纔有機會更深入地瞭解彼此,促進兩岸間的理解和友誼。儘管兩岸在政治觀點、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異,但也正是透過對話和理解,我們能夠超越這些差異,尋找共同的價值和利益,求同存異間推動兩岸關係向前發展。青年交流被視爲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我們此次出訪最大的意義。最後引用馬總統在南京中山陵的題字「和平奮鬥 振興中華」期許兩岸青年持續交流、和平共榮。(侯可輝 / 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生、大九學堂五期學員)
(本文來源:《奔騰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