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是同齡人的旅行團,年輕人玩瘋了

沒想到,“年輕人混入夕陽團”的熱潮還沒過去多久,心向戶外的旅行者們又找到了新玩法——同齡人旅行團。在信息傳播如此便捷的當下,跟團遊早已不是出行首選, 但同齡旅行團的宣傳文案,總有一句能命中年輕人的旅行需求。 比如,旅費合理,沒有強制消費;不用遷就老人、小孩的生活習慣,一起“特種兵式旅行”也不在話下;要是不會拍照,跟團的攝影師還能隨時補位。

同齡人旅行團的宣傳語少不了“90後”“社交團”“年輕化”。(圖/網頁截圖)

要是願意和團友們攀談幾句,說不定可以交上幾個天南地北的朋友,甚至夢迴小時候和班裡同學一起春、秋遊的場景。要是隻想安靜散心,互不打擾,這種遊覽方式也是“i人”福音——只要在規定時間內到達上車點,其實和自由行沒什麼兩樣。於是,從只有幾天的周邊遊,到深入叢林的徒步旅行,熱衷自由的年輕人們又重新坐上旅遊大巴,準備好和陌生旅伴們開啓一次同頻的旅行。“帶管家的自由行” 習慣了效率的都市人好不容易找到機會出遊,難免想着儘可能多打卡更多景點值回票價。但對於同齡團來說,用幾天的時間深度放鬆,纔算不虛此行。只要跟着領隊就能無腦cover全程出行、住宿,幾乎就像是給自己找了個“旅行管家”。而相比普通旅行團,同齡團到了景點後就原地解散,是否跟隨領隊全憑自願,個人探索時間充足。

圖/unsplash

今年的端午假期,諾諾在山東蓬萊長島參團遊玩,這也是她第三次選擇同齡人旅行團。“讀書的時候旅行很方便,沒覺得有報團的必要。”但直到自己工作之後才發現,在一天的勞碌後,回家還能繼續費心做攻略是多麼難得。跟團出行,年輕人們關注的首要問題往往是旅費是否經濟實惠。諾諾幾次參加的同齡純玩團,團費都是一千出頭,包含三天兩晚的食、宿、行和全程景點門票。住的是乾淨整潔的民宿,出行有專車接送,吃的海鮮大餐也一點不敷衍。相比之下,與其自己訂票、找餐廳,承擔被宰客的風險,不如將後勤工作“外包”給旅行團,算下來還要比自由行略勝一籌。

圖/《陽光小美女》

旅伴也是同齡團吸引年輕人的一大亮點。“團友基本集中在25—35歲,都是北京高校的畢業生,和我背景比較相似。”年齡相近,沒有人需要特殊照顧,旅途體驗也會省心不少。職場人算是相對看重旅行中的硬性條件,而對大學生來說,能不能在有限的時間裡玩得盡興纔是重中之重。去年暑假,大學生小顧就和朋友一起報了一個同齡人旅行團。“沒趕上淄博燒烤的熱鬧,但可以去爬爬泰山。”旅行時間有限,小顧擔心自己錯過當地特色,但又不想太過受限。同齡團宣傳的“無需導遊跟隨,負責住宿、接送”的“半自由式旅行”就完美貼合她的心意。至於是否真的有“五星級酒店住宿”,都不重要。整個團都是大學生,旅行規劃的彈性變得很大。普通旅行團爬泰山都是早出晚歸,吃完團餐就回酒店休息,但同齡團的旅伴們一致約定夜遊泰山。

凌晨的泰山南天門。(圖/受訪者供圖)

從下午5點開始爬山,直到凌晨2點登頂,每個人都興奮到後半夜,第二天還能繼續精神抖擻地遊玩。或許在旁人看起來,這種“特種兵式旅行”太過誇張,但是能包容極端的旅行方式,誰說不是同齡團一種難得的優勢呢?只有同齡團 纔有的鬆弛感 若非“頂級E人”,和一羣陌生人同車出遊時很難馬上熟絡。但好在大家年齡相近、背景相似,也許只因爲車上的一句玩笑,年輕人們便可以迅速破冰,開始打打鬧鬧。參團時,諾諾本就希望通過旅行放鬆工作壓力,而團友中也不乏初入社會的年輕人。交流之間,諾諾發現大家其實各有各的煩惱。“我一下子覺得自己不是個例,焦慮被緩解了不少。”讓旅伴們拉近彼此距離的最好催化劑,不是打卡什麼熱門景點、美食大餐,反而是一起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

在海邊,旅伴們一起打水漂,諾諾的旅行搭子打出7連發的好成績。(圖/受訪者供圖)

在海邊遊玩時,領隊提議打水漂,幾個人就在海灘上四處尋找合適的石頭,足足待了兩個小時;到了晚上,領隊買來仙女棒煙花和泡泡機,大家一起在海灘上漫無目的地逛。就連羣裡分享的照片,都充滿了“只有同齡團才擁有的鬆弛感”。精緻的打卡圖大家也會客氣地互相稱讚,但更令大家興奮的還是搞怪照片和海鷗打架。對於臉皮薄的年輕人來說,同齡團還是對抗隱形消費的最強底氣。雖說篩選時做足了功課,但第一次參團的橙子還是遇到了明裡暗裡推銷的導遊。以前在普通旅行團,在導遊的遊說下,團裡的叔叔阿姨們都會秉承着“來都來了”的原則買上幾袋當地特產,不買的年輕人還要被陰陽怪氣。“但我們一羣同齡人坐在一起,誰也不會因爲自己不掏錢而感覺到不好意思,反而有一種被‘撐腰’的感覺。”橙子說。

其實,遇到有趣的紀念品,團友們也會毫不猶豫地買下留念。(圖/受訪者供圖)

旅行的分寸感,

同齡團輕鬆拿捏

有人樂得在夕陽團裡,被叔叔阿姨們拉着四處拍照當“團寵”,也有人更願意在團隊中做一個安靜的見證者。同齡團將這兩種需求完美平衡:一撥人在同齡團快樂交友的同時,也給了其餘希望保持社交界限的團友充分的尊重。一個人報團是常態,但沒有人會因此貿然邀約同行。在路上相識一笑後仍舊互不打擾,是大家心照不宣的社交邊界;但若是單槍匹馬地出行時迷失了方向,突然看見前方几個面熟的團友,偶然冒出的孤獨感也會消散許多。

圖/《白日夢想家》

就算並非刻意禮讓,團友們的一舉一動也都透露着恰到好處的邊界感。諾諾回憶:“小時候和父母一起跟團出行,因爲禮讓或者被搶先的關係,我總是吃不飽。”但在同齡團裡,凡是有固定分量的菜,大家都是自覺地一人一個。就算多了一份,也不會有人主動夾走。每次集合,也幾乎沒有人會遲到,“大家的時間觀念強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害怕給旅伴們造成麻煩。”橙子說。客氣而不失友善的團隊氣質,讓每一種個性的年輕人都能在其中無比舒適。於是,在個人邊界感愈加清晰的時代,同齡人旅行團幾乎是已然社交冷感的都市人的最優選擇——玩得投機可以繼續深交,不願聯繫的便就此別過,主打的就是社交毫無負擔。

圖/《老友記第一季》

然而,這並不代表旅行結束後團友們就會徹底“斷交”。恰恰相反,正是因爲能認識來自天南地北的朋友,年輕人之間的交集充滿無限可能。有人在同齡團裡相識後發展爲男女朋友,步入婚姻殿堂的也不在少數。被裁的打工人出來散心時,還可能偶遇HR,順帶發展後續的工作機會。以前,習慣了公司、出租屋兩點一線的社畜們基本不認識除同事之外的其他朋友,就算是週末也無事可做。而參團之後,充斥着工作消息轉發的朋友圈,突然變得鮮活起來了。

諾諾在草原旅行時拍攝的照片,在團裡的“旅拍比賽”中獲得好評。(圖/受訪者供圖)

誰去徒步了,誰發了幾張美圖,誰在工作中又有什麼吐槽……即便只是點贊之交,也能在一成不變的生活中獲得難得的活力。諾諾甚至因爲一位旅伴,重新燃起在感興趣的領域深造的念頭。但最令年輕人們難忘的,還是在同齡團中那種被所有人認真尊重、用心守護的自如感受。起碼在徹底變成一個“無聊的大人”之前,在同齡團中的幾天幾夜裡,我們都可以找回自己生活的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