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光30億,2025新勢力“第一雷”爆了
2025,新能源洗牌元年。
封面 I 合創官網
作者 I李東陽
報道 I 李東陽朋友圈
新能源的陰霾選擇在2025年的新年照耀在合創汽車身上。
誰也沒有想到2025新能源汽車的淘汰賽開始的如此之快。
繼2024年末哪吒沒能“逆天改命”、極越極速墜落之後,合創汽車也來到了生死邊緣。
圖源: 快科技官方微博
近日,合創汽車因被執行人無正當理由拒不履行執行和解協議,被法院列爲失信被執行人。同時,合創汽車及法定代表人王會普被限制高消費。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1月22日,王會普才接任合創汽車法定代表人、經理,卸任的李志紅於2024年11月15日被法院限制高消費,原因同樣是拒不執行給付義務。
合創汽車的暴雷並不令人感到意外。因爲自去年1月以來,合創汽車陸續傳出嚴重經營困難、拖欠員工工資等消息。曾有媒體爆料,合創汽車在2024年7月進行了裁員,廣州總部僅剩50餘人維持公司基本的經營與運作。
2024年11月,總部位於廣州的合創汽車缺席廣州車展,有離職員工爆料稱,原本與公司協商於10月31日前發放N+1的賠償金,但現在超期了半個月也沒發放賠償金,一直拖着。
相較於極越的轟然倒塌,合創的墜落速度顯然要平穩許多。只是從目前的形勢來看,2025年的車圈新勢力淘汰賽,顯然要比預想慘烈的多。
合創汽車的誕生可謂 “出生在羅馬”。
2017 年底,廣汽集團與蔚來汽車攜手,成立了廣汽蔚來,也就是合創汽車的前身,規劃總投資 12.8 億元,廣汽集團持股 45%,蔚來汽車持股 55% 。
彼時這一合作被視作傳統車企與新勢力造車品牌的強強聯合,業內普遍認爲 這代表優勢製造與創新思維兩股力量融合的開始,也爲汽車行業帶來發展的另一種可能。
圖注:2019年5月20日,廣汽蔚來的全新品牌“HYCAN合創”以及首款概念車於杭州雲棲小鎮國際會展中心發佈
李斌對這次合作寄予厚望,表態稱,在蔚來持有的 55% 股權中,拿出 10% 留給合創汽車核心團隊,希望以此激勵團隊,整合雙方資源,從 “產業、資源、技術、用戶”多維度創新,打造全新的出行生態圈。
然後誰也沒有想到,即便身靠彼時新勢力頭把交椅的蔚來與傳統汽車巨頭廣汽兩位“富爸爸”,合創汽車的首戰也是相當慘淡。
2020 年,廣汽蔚來推出首款汽車產品合創 007誕生。然而,這款車市場表 現不佳,當年僅售出 508 臺車。
圖源:合創官網
這一開局不利的局面,爲合創汽車後續的發展蒙上了陰影。再加上當時的蔚來自身也陷入困境,由於 2019 年新能源退補,蔚來現金儲備不足,再加上初代 ES8 被爆出各種自燃事件,進入到李斌口中 “最難的一年” ,自然也難以給予合創汽車更多支持。
2021年蔚來萌生退意。2021 年 2 月 8 日,蔚來的關聯方湖北長江蔚來新能源發展基金合夥企業宣佈退出對合創汽車的持股 。2022 年 8 月 17 日,蔚來正式退出合創汽車的股東行列。
從如今的結果看,李斌的選擇是正確的。畢竟當下的蔚來依然在虧損的困境裡無法自拔。
在失去蔚來後,合創汽車試圖通過豐富產品線來打開市場,陸續推出了合創 Z03、合創 A06 和合創 V09 等車型。
圖源:合創官網
合創 Z03 在 2021 - 2023 年期間,憑藉相對親民的價格和較大的空間,取得了一定的銷量成績,成爲合創汽車的銷量擔當,但整體銷量仍未達到預期。合創 A06 和合創 V09 的市場表現則更爲慘淡,未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激起水花。
數據顯示,2022年、2023年,合創汽車年銷量分別爲1.86萬輛和1.89萬輛。根據廣汽集團發佈的產銷快報,2024年全年,合創汽車銷量低於4950輛,同比下降高達82.32%。
如此慘淡的銷量終於讓廣汽集團下定決心官宣合創汽車的“死亡”,並承諾兜底。
廣汽集團稱,經參股公司合創汽車股東協商一致,同意按股比提供專項用於支付員工工資及經濟補償金的股東借款。並由廣汽埃安受託承接合創汽車產品售後服務業務, 並根據10年售後服務期限測算由合創汽車股東各方按股比提供不超過1.74億元借款,專項用於合創汽車產品售後服務。
合創的遭遇與極越如出一轍。同樣背靠“兩個富爸爸”——百度和吉利,但就是這樣一手穩贏的牌,最終雙方都以慘敗而收場。
產品不受待見固然是因素之一,但在我看來更重要的還在於,兩個“富爸爸”的接濟,“親兒子”病危的那一刻,“富爸爸”們首先想到的一定不是破釜沉舟的營救,而是如何自保、減少損失。
某種程度上來說,李斌說的是對的,一個行業,最多隻有兩三個位置,新能源的千軍萬馬,最後可能是一地雞毛。
合創和極越的發展軌跡,都在印證着他對行業競爭殘酷性的判斷。
汽車的百年大賽道, 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它見證了無數品牌的崛起與衰落,也清晰地展現出一個殘酷的規律 —— 強者恆強、贏家通吃。
回顧汽車行業的歷史,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巨頭,如豐田、大衆、福特、通用等,它們憑藉着卓越的技術研發能力、強大的生產製造體系以及廣泛的市場佈局,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並始終保持着行業領先地位。
這些強者不僅在產品創新上不斷突破,引領着汽車技術的發展潮流,還通過 高效的供應鏈管理和營銷策略,鞏固了自身的市場份額。
這一產業規律如今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也越發凸顯。
圖源:比亞迪官博
以比亞迪爲例,2024 年的銷量數據堪稱驚豔。全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達 427.21 萬輛,累計同比增長 41.26% ,12 月海外銷售新能源乘用車合計 57154 輛,同比增長 58.34%。
其餘頭部玩家中也只有特斯拉、理想、鴻蒙智行、小米汽車產生了新能源產業上的虹吸效應。
尤其是小米汽車,在此前的直播中雷軍定下2025年交付30萬輛的目標後,1越25日,雷軍確認了一個數字:小米SU7的總交付量已經超過15萬輛。
這無論是對於剛剛誕生的小米還是新勢力老玩家來說,都是一個極高的數據。
但與頭部玩家賣爆形成鮮明對比的, 則是尾部玩家的慘淡死亡。
圖源:微博網友
過去的6年間,威馬、愛馳、天際、雲度、高合……一家家汽車品牌接連倒下,目前,市場上剩餘的,能夠正常經營的新能源車企,已經只有40家左右了,另外的400多家已經是不見了……
僅僅2024這一年,據媒體統計,全球範圍內就已經有10多家車企倒下了,除了倒下的這十多家車企之外,另外還有10多家車企裁員。
種種跡象表明,新能源汽車淘汰賽正在加速,2025或許是個分水嶺。
正如何小鵬所言:“極致的成本控制及配置的同質化,會引發更激烈的競爭,價格戰甚至會從 2025 年 1 月開始點燃,2025 年至 2027 年是汽車行業的淘汰賽階段。”
在接受新加坡《海峽時報》採訪時他說:“就個人而言,我相信在未來十年,只剩下七家主要的汽車公司。”
從合創的垮臺來看,何小鵬的這番話, 精準地預言了 2025 年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態勢。
圖源:餘承東抖音
而早在2023年,餘承東就有過類似的觀點。
在當年的一場發佈會上,他說,今天的智能電動汽車跟10多年前的智能手機時代驚人相似,2013年智能手機超過了功能手機實現了逆轉,導致很多頭部手機廠商迅速退出歷史舞臺,現在我們看到智能電動網聯汽車走出來,我們預測這個分水嶺可能在2025年,會形成一個大的逆轉。
可以預見,無論是否對於市場擁有足夠的信心,行業內能夠達成的比較一致的觀點是:
2025 年,在技術革新、資金投入、市場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交織作用下,在諸多新能源汽車製造企業中,如果不能居於頭部地位,被淘汰幾乎已成定局。大浪淘沙之後,市場集中度會慢慢上升,上升的過程還會再淘汰,最後若干企業脫穎而出,這是市場過程。
當巨人倒下的時候,身體還是溫的,但底色卻是極盡悲涼的!
這是一個跨界制勝的時代。
當互聯網進入存量競爭,能“改造”的領域越來越少,並且是帶着最先進的工具。
以至於一句廣爲流傳的金句被更多人認同:打敗你的往往不是同行,而是跨界。
這句話在汽車製造領域同樣適用。
曾經,汽車製造似乎是傳統燃油車巨頭們的專屬領地,它們憑藉深厚的技術積累、龐大的生產體系和廣泛的市場渠道,在車市中佔據主導地位。
然而,隨着新能源汽車時代的到來,這一格局被徹底打破。傳統燃油車巨頭們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昔日的財大氣粗和市場主導地位在新能源賽道上顯得力不從心。
以至於新能源領域形成了一個頗爲魔幻的現象。
一面是跨界玩家們在車圈如火如荼。互聯網媒體出身的李想成了新勢力第一家盈利的;科技大佬華爲成爲新能源汽車賽道的“執牛耳”者,還成了一衆汽 車巨頭們的“靈魂”,造手機的雷軍一出手就成了新能源圈的當紅“炸子雞”。
圖源:雷軍微博
另一面則是昔日財大氣粗的燃油車巨頭們,在新能源這條賽道上沒有一個勝出者。不僅是“根正苗紅”的車圈老人極越CEO夏一平、哪吒前CEO張勇、威馬CEO沈暉紛紛折戟新能源。
就連巨頭們親自下場造電車也是一地雞毛。
如果說本田日產合併、寶馬專研氫能源是國產新勢力打擊下的無奈之舉的話,那豐田在新能源領域的慘敗就是燃油車的縮影。以其首款純電動車型 bZ4X 爲例,這款車基於最新的 e - TNGA 純電架構研發,本被寄予厚望,然而市場表現卻令人大跌眼鏡。
沿用舊地圖,註定發現不了新大陸。
火熱的新能源賽道里,燃油車巨頭們撿拾起簡單的“油改電”景觀,將其作爲與新勢力玩家比較之尺度,尋求勝利。但這注定是一場失敗的較量。
正如李想所說,新能源電動化是上半場,智能化是下半場,但我認爲,這個智能化講的不是傳統的軟件智能,而是真正的人工智能,這是造車往下延續的一個必經之路。汽車將從工業時代的交通工具,進化成爲人工智能時代的空間機器人。
換言之,新能源與燃油車是截然不同的物種。
但燃油車想要趕超,也並非沒有路徑,但這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氣,與全新審視市場的視角。
顯然,抱着上一個時代的赫赫戰果,沒有人可以完全放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