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美債的美麗與哀愁

套用毒理學之父帕拉塞爾蘇斯(Paracelsus)的格言:毒藥與良藥的差異不在於其本質,而在於其濃度。只要濃度不對,藥也會變毒。這應可貼切的用來解釋美債的問題。圖/美聯社

日前央行總裁在立法院回答立委質詢時表示,臺灣外匯存底有8成購買美債,在立委誘導下,總裁回覆說,這些美債可用來當作跟美國關稅談判時的籌碼。雖美債的各式商品在臺灣算是熱門投資標的,但其相關問題恐不像在立院答詢時的雲淡風輕。

臺灣每年大量的貿易出超,必須爲這些錢找出路。美債由於其流動性佳,且近年來殖利率明顯高於臺債,國人多認爲是一個低風險、報酬還不錯的投資。如今,央行、壽險公司、商業銀行或個人都對美債趨之若鶩。更迷人的是,臺灣人投資美股的獲利要繳聯邦所得稅,投資美債的獲利不用繳稅,美國人購買美債的獲利反而要繳稅。

其實投資美債並不是就能因此高枕無憂。兩年前,喧騰一時的矽谷銀行倒閉風波,並不是該銀行進行高槓杆的投機交易而陷入困境,而是肇因於持有大量大家認爲低風險的美債部位物。美國聯準會(Fed)當時爲抑制來勢洶洶的通貨膨脹,連續暴力升息下造成該行鉅額損失。事實上,投資美債造成巨大虧損的不只矽谷銀行,整體美國銀行業在最危急時候,估算有7,000億美元的虧損,甚至美國聯準會也因執行QE購進美債,損失不少。

據統計,2000年時,臺灣民間與官方共持有美債金額1,000多億美元,主要是央行的外匯儲底。這些年來快速成長到超過1.5兆美元,其中超過三分之二爲民間持有。2000年臺灣整體持有美債金額約佔臺灣當年GDP的4成,現在已經飛速到佔GDP的1.5倍以上。全世界持有如此高比例美債的國家,大概只有臺灣跟日本等極少數國家,因爲長年大量貿易出超,不知道要跟國外買什麼,只好買美債。

爲此,前幾年國際貨幣基金(IMF)的金融穩定報告,曾以此議題作專題報告。臺灣的金融機構投資美債往往持有到期滿,不追逐債市上的價差,再加上口袋深,因此不會有矽谷銀行的問題發生。然而,臺灣金融業遇上的問題,往往是非戰之罪,即無法自我控制的美元匯率變動,壽險公司面臨高昂的匯率避險成本,資產與負債錯配(mismatch)的問題也值得重視。根據估計,臺灣壽險公司的資產有三分之二是外幣計價資產,臺幣資產只有三分之一。但這些壽險公司的負債有三分之二是以新臺幣計價,只有三分之一是以外幣計價,增加財務管理的難度與成本。

常有人認爲政府債務是假議題,其前提必須是長期低利率。美國現在面臨利息支出都快出問題了,美債問題也無法再逃避。美國總統經濟顧問米蘭(Miran)認爲,外國投資者購買美股或美債,造成美元需求增加,推升美元匯率。被高估的美元造成美國貨品的國際競爭力不足,是美國貿易赤字不斷累積的元兇。就好像在環保議題上的污染者付費,投資美元金融資產造成美元匯率被扭曲,所以外國人投資美債也必須要付費。

若此理論成立,美國政府提出的具體方案爲何呢?課徵所得稅是可能方案之一;或先前提過將債務展延一百年,屆時再本利一併還,另外就是找各國來商討升高其各自幣值。而今,美國提高關稅之後,各國反都想用貶值來吸收關稅、轉嫁成本,使得此問題更加治絲益棼。

經由出超到購買美債,這一切都是經由勞心勞力纔得到的成果,怎麼變成是問題的根源呢?套用毒理學之父帕拉塞爾蘇斯(Paracelsus)的格言:毒藥與良藥的差異不在於其本質,而在於其濃度。只要濃度不對,藥也會變毒。這應可貼切的用來解釋美債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