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僵化的紓困缺乏人性(杜震華)
臺灣新冠疫情在5月中旬大爆發,政府緊急提案擴大紓困規模,「紓困4.0」宣稱將依循「從優、從寬、從速」三大原則,從行政院推案到立法院通過開始執行,不到1個月就讓4200億元的特別預算增額拍板定案,創下了我國預算規模最大、通過時程最短的空前紀錄。
雖說疫情緊急形同作戰,防疫進入3級警戒,禁絕了室內餐飲、休閒、觀光、旅遊等羣聚服務,形同強迫諸多行業「歇業」,頓時斷絕龐大就業者的現金收入,亟需國家提供支援;但若缺乏強大的行政能力,加以未就去年迄今的紓困方案進行檢討、發現疏失據以改善的話,這種超高效率帶來的就是問題叢生,須靠事後調整修正,或所謂的「滾動式調整」,來矯正缺失。
果不其然,紓困4.0啓航之日,只要去年申請過、有存摺、今年合乎資格者,立刻有現金直接匯入帳戶,超過360萬人直接受惠,的確比去年進步。但反面意涵就是,只要去年沒申請過的,就沒有直接入帳的貼心服務。而今年被迫直接「歇業」的商家和個人當然遠超過去年,因此「自營作業者或無一定僱主之勞工生活補貼」申請首日網路就嚴重塞車,必須等候一整天才可能登錄成功。勞動部迴應只要7月5日前申請都行,但這種狀況去年就發生過,爲何今年還重蹈覆轍?
而在申請資格上,這類勞工必須在前年報稅所得低於40.8萬元,也就是月均收入要低於3.4萬元。這其實是非常嚴苛的標準。試想,這類勞工若前年報稅超過41萬元,但現在歇業完全無現金收入,就會被剔除申請資格,他們將如何度日?又如,一個在幾家超商打工領取時薪的年輕人,生活就依賴這份「非典型工作」,每天在不同店家共打工12小時,每週5天下來月薪是3.84萬元,現在因超商採實名制,生意變差,被辭退了工作,依照紓困4.0根本就拿不到任何補助。蘇院長沾沾自喜宣佈,對個人紓困由去年400萬人增加到730萬人,但全臺灣就業人口約1150萬人,難道剩下的420萬人收入都沒受到影響,不需要協助嗎?
最離譜的,是對國小孩童和嬰幼兒家庭提出所謂「防疫補貼」,耗費250億元。因家有嬰幼童和有無因疫情衝擊所得,完全是不相關的事,若要對防疫帶來的麻煩加以補貼,那需要長照的老人難道就不麻煩嗎?若住在養老院或長照機構,目前家人完全無法探視安慰,對家人的心理折磨和痛苦可能超過幼童家庭。有人認爲這是執政黨要關照比較支持該黨的年輕選民。我們希望紓困政策不要沾上選舉因素,但這種政策設計讓人難以排除這種可能性。
在「世界經濟論壇」前年的「全球競爭力評比」中,我國「政府的遠見」只列79名,屬於第三世界水準;若政府效能無法有效改善,「滾動式檢討」未來會是國人無法逃避的夢魘;而代價必須由全民「概括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