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度主持臺泥股東會 張安平親寫2393字股東報告書

臺泥董事長安平首度主持臺泥股東會。(圖/記者黃克翔攝)記者葉佳華/臺北報導

臺泥前董座成允今(2017)年初因摔傷意外不幸辭世後,由張安平臨危授命接下董座職位,今(28)日他首度主持臺泥股東會,特別親寫一篇長達2,393字的股東報告書,以「故事的開始。時間軌跡」爲標題,一一細數臺泥的發展過程

面對近日亞泥爭議,張安平也特別在致詞時表示,「水泥環境保護之間,不會永遠是在兩端拼個你死我活的對抗,而是一個不斷理解跟交換的過程。」

以下爲臺泥股東會致股東報告書:

[ 故事的開始。時間的軌跡 ]

今年,民國106年,也正好是辜老先生誕辰一百年。

63年前,1954年,11 月11日早上11點。臺泥正式轉爲民營後,在總統府廣場的三軍球場,召開了第1次股東大會。當時,臺灣五大家族都在場,包含霧峰林家林猶龍、基隆顏家顏欽賢、高雄陳家的陳啓清,以及林柏壽前董事長與辜老董事長。一個代表臺灣品牌公司的故事,就這樣開始展開了。

我們回看這段歷史,就如羅馬詩人賀拉斯,時間反覆無常,鼓着翅膀飛逝。8年後,1962年2月9號,臺泥成爲臺灣第一家股票上市公司。

時間繼續它的飛翔,1973年,辜老董事長正式接任臺泥董事長。隔年,臺灣十大建設,開始實行。從1974年到1979年,短短几年間,臺泥跟着國家政策大步邁開往前走。讓道路變成可能讓橋樑變成可能讓燈塔變成可能讓水壩變成可能讓海港變成可能讓機場變成可能讓摩登城市變成可能讓所有維持現代人所需的建設通通變成可能,現在,這些已經成爲事實,依然存在於我們的生活裡頭。

時間是最大的革新家。30年後的2003年,辜成允董事長接棒,臺泥進入了另一個紀元

今天,2017年6月28日我在一個意外中,從成允手中,接下這個責任第一次以董事長身分代表臺泥說話。

在這條不停推進的時間軌跡上,臺泥從1954年轉民營後到今日的2017年,資本額從2.7億增加到369億,水泥及熟料產能從50萬公噸增加到臺灣連同大陸地區產能達7,500萬(5,857)萬公噸,營業額從2.4億成長到臺幣895.6億元。

過去這六十幾年來,臺泥跟着臺灣的成長而成長,跟着兩岸關係的改善而改善,成長的,不只是臺泥的產量和產值,還有臺灣的經濟人民的生活。

一路以來,辜老董事長參與國家外交,從PBEC、PECC、APEC,到兩岸辜汪會談,爲臺灣在國際上付出,我有幸追隨他,也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者之一。

成允曾說過:「環保不是成本,是責任。」我相信成允也會同意我現在這樣說:「環保不只不是成本,更不只是責任 」

水泥跟環境保護之間,不會永遠是在兩端拼個你死我活的對抗,而是一個不斷理解跟交換的過程。

我期待臺灣水泥,不只是對環境友善(eco-friendly),而是要主動去解決環境的問題(eco-solution provider),更進一步的去保護環境,這也就是循環經濟的基本精神

1850年時,美國政府向西岸的西雅圖酋長收購印第安人的土地,當時,西雅圖酋長在發表的演說中說:「你怎麼能買賣天空,買賣大地呢?…對我的人民而言,大地的每一部分都是聖潔的,每一枝閃亮的松針,每一處沙洲,每一片密林中的薄靄,每一隻嗡嗡作響蟲兒,都是神聖的,樹中流動着的汁液,載負着紅人們的記憶 …」一百多年後,這篇演說仍然極具意義,它似乎成了一則寓言。以前看似免費的陽光、空氣、水,在不遠的未來,將會是最昂貴的物質。

過去,臺泥的生產,是配合需求,被需要所召喚。未來,我認爲臺泥是要主動的,主動的保護環境、主動的解決問題。

臺灣水泥公司將不只是水泥製造公司,而是專門在處理大自然與人的複雜關係的綠色產業公司,一個主動尋求環保解決方案、保護自然環境的Eco-Solution Provider公司。

其中包括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能源問題是全世界人類都在面對的問題,循環經濟已經不只是一個觀念,而是一個產業必須要有的基本思維。臺泥已經規劃投入太陽能、風力、地熱發電等臺灣具有相對優勢的綠能領域,主動的創造新的能源。其實循環經濟不只是一種道德,而是一種產業所形成的一種善念

也包括廢棄物處理:爲解決溫室氣體排放問題,臺泥持續和工研院合作,擴大碳捕捉與再利用技術的研發,希望早一步掌握關鍵技術,把別人視爲成本的「碳稅」,轉化成我們可以獲利的「資源」;臺泥去年就以「負碳蝦紅素」獲得第十三屆「國家新創獎」殊榮。

包括轉投資:在不同的領域衍生出不同的美好果實,尋找新的合作伙伴,拓展新的產業發展。

水泥的創新以及開發更多樣貌與使用範圍的產品,對於臺泥而言,是嚴肅而無法逃避的議題。曾經,有記者問籃球之神麥可喬登:「你怎麼能做出那種超乎常人的上籃動作?」

Jordan回答:「當然是強大的防守者逼迫我做出來的。越出色的對手、越大的壓力,越能激勵我超越自己的極限。」

Jordan的這一番話,爲臺泥這些年的蛻變下了最好的註解。

一個人只有在挑戰自我極限的時候,才能感覺得到自己的匱乏。

有如一名快速奔跑的跨欄選手,臺泥跨過了好幾個世代,在急遽變遷的時代洪流裡,水泥產業所面臨的挑戰與困難,正是推動這個產業超越自己的極限、轉型變化的力量來源。

最困難的時候也就是離成功不遠的時候——拿破崙

人類所面對的困難處境,通常都是由某個個體先意識到,而羣體社會在面對困難的時候,通常不容易產生一致的觀點,只有災難發生時,羣體的學習纔會產生,集體的進步纔會發生。可悲的是,災難往往容易被遺忘。

一直以來,臺泥面對各種未知,謹慎前進,往往比別人先一步察覺到未來可能會發生的困境,也比別人先一步提出解決困難的方案,這些比別人先一步克服的寶貴成果。

這是臺泥長久耕耘所長出的花朵

未來,面對一個不確定的世界對臺泥來說,卻是充滿了機會

我們會關注新能源的發展,這是世界都在關注的議題,我們將讓臺灣許多優秀的技術人員被世界看見。

我們會循着循環經濟的概念,以水泥本業的技術轉換成其他收入,如協助城市廢棄物處理。臺泥將如過往一樣持續服務社會,引領產業往下一階段發展。

我們會從友善環境工程組織出發,秉持循環經濟的基本信念,主動的創造新的能源,積極打造新的能源產業,並希望能再一次的引導政策。

一直以來,臺泥在辜老先生所代表的身份位置上往前推進,對國家,對兩岸,對國際,對整體環境作出了無比的貢獻。

今天,我扛起這個重責大任,不僅是接手成允交下來的棒子,也承襲了老董事長傳承下來的宏觀信念與儒商精神,帶着這個產業的機會與新的可能,重現臺泥過去在臺灣、兩岸、國際所扮演的角色。

臺泥的未來,將不斷參與國家公共事務,包括住宅、交通、能源政策等, 臺泥是臺灣的國家代表品牌之一,過去幾十年來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未來服務自然也不會缺席。

沒有人知道未來的圖像會長成什麼樣貌,但是讓我們用最正確的畫筆彩繪它。(生命是美好的,未來也值得我們用熱情去擁抱。)

The future is worth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