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節本增效
春日的青島西海岸新區六汪鎮馬鈴薯種植基地,搭載北斗導航系統的播種機正沿着預設軌跡勻速行進,顯示屏實時跳動着土壤墒情、播種深度等數據。
“過去靠經驗,現在靠數據,誤差不超過2釐米,效率提高3倍!”農機手張立國輕點屏幕,播種機便自動調整作業參數,馬鈴薯種薯被精準埋入地下。
近年來,新區探索構建“數字底座+產業大腦+應用場景”的智慧農業生態,建成30餘個智慧農業應用示範基地,推廣智慧農業技術覆蓋50萬畝耕地,數字三農平臺通過部署200餘套智能監測設備,可實現土壤墒情、蟲情實時監測。
在大場鎮智慧農業指揮中心,工作人員馬立銘輕點鼠標,全鎮3000畝智慧農田的實時數據便躍然屏上:土壤溫溼度、作物生長週期等信息一目瞭然。馬立銘介紹,平臺已匯聚超1500G農情數據,實現從耕地到收穫的全流程數字化管理。
在不遠處的同富勤耕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實訓基地,學員正在進行精準噴灑作業。合作社理事長姜永戰介紹,今年以來,青島西海岸新區已開展4期專題培訓,累計培養64名持證植保無人機操作手,持證飛手操作效率是傳統人工的20倍,農藥和水資源消耗降低20%至30%。
數字技術的背後,是青島西海岸新區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戰略佈局。在中倉海青智慧農業示範園,實時數據通過高速物聯網傳輸至園區智慧農業管理平臺,並在大屏幕上以數字孿生技術構建的虛擬農田中動態呈現。示範園技術負責人王小琪介紹,“通過數據驅動的精準種植,每畝可節本增效超過2000元,大幅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
精細化管理同樣成爲西海岸新區智慧農業的亮點。在張家樓街道的7.2萬畝耕地上,搭載北斗導航的自走式噴杆噴霧機1小時可完成100畝麥田作業,效率比傳統人工提升50倍以上;智能溫控大棚實現蔬菜全程無土栽培,水肥一體化系統精準供給,不僅節省了人工成本,還使蔬菜產量提高30%以上。(經濟日報記者 劉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