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設“幹農活”課程 學生稱有滿足感
原標題:四川大學設“幹農活”課程 學生:不僅爲修學分 更能獲得滿足感
一頂草帽、一副手套,手持鐮刀,一羣躬身割水稻、打穀子的“農民”出現在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的農場裡。這些“農民”其實是學校的學生,參與農耕活動的勞動課程,是他們的一門必修課。
近日,北京青年報記者聯繫上負責這門勞動課程的鄧忠君老師。他介紹,學校自2006年起開設勞動課程,根據四時變化,在佔地20畝的學生農場內種植水稻、油菜等農作物。從買種子、播種,到除草、翻地,再到收割、銷售,都是學生實踐的主要內容,“參與農耕活動,對於學生們來說,能親眼見證自己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得到收穫的全過程,從精神層面上來說,更是對他們的一種認可和鼓勵。”
10月11日,在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的農場裡,一羣師生正忙得熱火朝天。大家在田邊統一領取了草帽、手套和鐮刀,然後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在放過水的農田裡收割水稻、脫穀子、捆稻草,並在田地裡除草、翻地、灌溉。實際上,農耕活動是這所學校開設的一門特色的勞動課程,也是新生們的必修課。
已經讀大四的學生羅濤告訴北青報記者,他從大一開始參加勞動課程,如今學分早已修滿,但卻喜歡上了農場。羅濤回憶說,大一剛來時,就聽學長學姐介紹了這門“要幹農活”的勞動課程,“當時覺得很新奇”。“因爲從小在農村長大,幹農活對我來說並不是很陌生”,他說,當時和班裡上課的2016級學生一道,在農場裡挖出了一個池塘,“現在裡面已經養了魚”。
“累和辛苦是有的,挖池塘的時候,我手上都磨出好幾個水泡”,不過,在羅濤看來,他更享受上課時和大家一起勞動的氛圍,“一大羣朋友在一起,累也開心”。羅濤也喜歡收穫的季節,“看到播種的種子結成果實,會獲得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感,而且,對於家鄉務農的父母,心理上也多了一份感恩”。
像羅濤一樣,修滿學分後不願意離開,繼續服務新生的學生們不在少數。羅濤介紹,他學習的是土木工程專業,“可以說和參與農耕活動的課程沒有什麼關聯,但就是很感興趣,希望在畢業之前,能把自己掌握的技能和經驗,教授給新加入的學弟學妹們。”
按照四時變化規劃種植
10月12日,負責教授課程的鄧忠君老師介紹,這門課在學生間很有人氣,“今年提供4000個名額,學生們在網上選課程時,短短兩個小時就被搶空了,還有沒選到的學生髮朋友圈開玩笑說‘種田、種地都要搶了’。”
鄧老師告訴北青報記者,10月11日一整天是4節課,每節課容納200名左右的學生進行農耕活動,一天下來,有800多名學生參與了課程。與坐在教室裡聽課考勤、學期末參加考試不同,勞動課程主要看學生在實踐中的表現。“日常上課時,老師和現場的學生助教會記錄上課學生的任務完成量和工作態度,到了學期結束,會讓學生們交一份實踐報告和心得體會,依據這些打分。”
對於有網友擔心勞動課程流於形式,鄧老師迴應說,課程中的農耕活動,完全按照四時變化和土地條件來安排和規劃。“最近收割完了水稻,很快要種上油菜,等到明年4月份左右收割,然後穿插種植一些應季蔬菜,最近在種豌豆尖、蘿蔔,上半年還要種一塊向日葵,因爲寓意很好,所以等到六七月份畢業季時正好花開,算作給畢業生們的禮物。”
農產品“很搶手”
鄧老師坦言,這些繁忙的種植活動背後,離不開同學們的辛苦付出。“很多新同學在家沒有幹過農活,所以要手把手地教他們,教他們認識作物,發一些資料讓他們學習,有的新生剛來時連稻子和麥子也分不清,現在都成了農活小能手了,不管男孩女孩,都不嬌氣,挺難得的。”
鄧老師記得,有一年9月,種植的油菜苗到了要移栽的時候,“偏偏那段時間成都下起綿雨,一下雨地就沒法下,只能等不下雨的間隙幹活,所以我們熬了好幾天,晚上七八點鐘,打着手電筒幹活。也有的時候,幹着活突然趕上烈日或者下雨,也就這樣頂着大太陽或者淋着雨繼續幹。”
他介紹,學校的學生農場佔地20畝左右,除了農場,老師們帶着學生們模擬組建了一家“公司”,“會設置總經理職位,按照人力、生產、銷售等不同環節安排人員進行運營,覆蓋購買勞動工具、種子,再到種植、管理、收割和銷售等全過程。”而種植出來的農產品,鄧老師直言“非常搶手”,“因爲我們的農產品都不打農藥,水稻脫粒後產出的大米、菜籽榨出的油、還有生長出來的蔬菜,早早地就被學校的老師們訂購完了,也有一些畢業生,會購買一些當做紀念品帶回家。銷售完農產品得到的錢,會循環用於勞動課程中,用來運維和購買新機器、買種子等。”
自2006年以來,學校的勞動課程開展至今已有13年,較爲成熟的運營體系,也吸引着更多的學生加入進來,“有的新生參加完課程之後,因爲喜歡,便留下來成長爲‘公司’骨幹,教選修課程的新生們幹農活,沒有補助,完全是義務的。”
鄧老師說,對學生們來說,看着自己播種和辛勤打理的田地結出果實,能夠激勵他們在精神上獲得自信和認可,“還有一些學生畢業後考上公務員、下到基層,或者當了村官,發展生態農業,都會從這份實踐課程中受益,能更快地適應工作,處理農村問題時也會更加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