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燒到亞洲 臺灣喊NO

亞洲創投基金出場管道

原本只在美國矽谷小試身手的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上市,2020年在美國狂燒、且向亞洲市場強力放送,案件量和募資金額均出現爆發性成長,相較香港新加坡交易所搶先表態歡迎SPAC、全球調研機構Preqin預估東南亞市場將在今年迎來最大上市潮,但SPAC短期很難在臺上市。

財務專家分析,SPAC多由私募基金、避險基金髮起,美國證交會(SEC)對其財務規定不同,實際財務資訊、公司治理都可能存在盲點臺灣對KY公司的督管漏洞仍未補上,短期不可能推臺版SPAC。

美國早期投資平臺CBInsight指出,SPAC的IPO模式1990年代就存在,多數被當成無法順利在美國股市掛牌上市的另一項管道,讓創投基金、私募基金透過收購,創造加快出場(EXIT)的機會,但該模式2020年意外在市場熱起來,交易量是2019年的三倍。

Dealogic統計,2021年第一季纔剛結束,SPAC上市已募集近950億美元,超過去年的紀錄,且佔今年IPO總規模的七成,矽谷創投圈認爲,SPAC的市場地位確立,將與各類新創板、IPO並立爲上市三大管道。

新加坡交所3月底公佈SPAC監管規範諮詢,爲期一個月,目標是搶先香港交易所上路星交所目前構想是SPAC上市最低市值爲3億星元,SPAC與目標合併的期限爲三年,較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兩年期限更寬鬆。

Preqin指出,若是星交所動作夠快,已在研擬上市的東南亞獨角獸新加坡Grab、印尼Gojek、電商TPREQINokopedia,都可能放棄美國那指或亞洲其他主板,直接在新加坡申請SPAC上市。

至於臺灣,勤業衆信會計師廖哲莉表示,SPAC在美股市場大受青睞,是因爲規定相對寬鬆、成本較低,但因交易均爲跨國交易,收購過程多涉及財務、稅務法律盡職調查,對財務透明度時程影響等均需審慎評估,若涉及臺灣公司需向投審提出申請並取得覈准後,方能進行交易。

中華公司治理協會也指出,內部研商認爲臺灣如要採SPAC模式上市,需符合的內部控制制度法令遵循等公司治理有待全面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