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的大玩偶
圖/佐波
生活中時時有驚喜,對於身邊最親密的伴侶,一直以爲自己完全瞭解他,當生命過程中發生某些變化,比如說扮演新的角色時,才發現原來先生有我並不熟悉的一面。
先生性情溫和,體貼細心,喜秩序、善規劃,內斂可靠。他非常孝順,有耐心,勤勞,又會照顧人,是一個標準的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形象。先生偶爾提起他小時候如何活潑外向、快樂調皮,我總是有點不相信。雖然他的性情開朗,不失風趣幽默,但給人的印象還是沉穩自律,尤其我的性格活潑外向,相形之下他總顯得較爲安靜內向。
直到最近拜居家避疫之賜,我見到了先生逗趣耍寶的一面。
大女兒瑋瑋一家住北加州,有兩個可愛的小寶貝,雖然每年都會見幾次面,但是總是來去匆匆,加上孩子的節目和活動安排緊湊,他們睡得早、我們下班又晚,鮮少有長時間相處的機會。這次瑋瑋家中整修浴室,因疫情孩子們自三月起都在網上上學,於是女兒決定修屋期間帶兩個孩子南下與我們同住,由女婿一人留守在家監工。這是我們第一次和8歲的外孫恩恩、6歲的外孫女愛愛同住一個屋檐下,真正生活在一起。
小孫兒們自三月居家避疫也悶壞了,見到我們特別開心。我們將客廳空出,讓小寶貝們上課,我在樓上書房上班,先生在樓下餐廳上班。以往我和先生下班後會去社區走路健身,改成帶小孫子去社區公園玩飛盤、踢足球,和放風箏。這個年齡的孩子純真可愛,簡單的活動就讓他們開心得不得了。
每天晚餐後恩恩就催問:「可以玩躲迷藏嗎?」躲迷藏是恩恩最愛的遊戲,妹妹愛愛年紀小些,可能有點害怕,她總是不肯躲也不肯找,一定只要做小幫手(helper)來協助躲和找的人。每天祖孫四人玩躲迷藏,樓上樓下四處竄跑躲藏,玩得不亦樂乎。除了躲迷藏,另一個孩子們喜愛的遊戲是 「123木頭人」。
捉迷藏和木頭人本是老遊戲,我們從小也常玩,沒想到先生童心大發,使出各式花招,發出各種怪聲和好笑的動作,將一二三木頭人和抓人遊戲(tag)玩法混合,簡單的遊戲規則改變創新後變得更加刺激有趣,把兩個小孫子逗得樂不可支,笑得人仰馬翻,每天玩了一次又一次,百玩不厭。
我拍下先生玩木頭人的搞笑姿勢,將視頻傳上朋友圈,朋友迴應:「孫子的大玩偶」。
恩恩出生時我和先生才五十出頭,完全沒有做好升級爲祖字輩的心理準備,當時有同學的孩子還在上高中,加上我們倆在家中都是老幺,兄姊和同輩朋友尚未有人抱孫子,心中頗感糾結。朋友們大多口中道賀,心中暗喜尚未輪到自己。爲了不想被稱作阿公阿嬤,我們給自己取了兩個暱稱:關皮和蜜蜜,聽來親密又易於幼兒發音,恩恩和愛愛自牙牙學語起就能甜甜地喊出。
所謂名符其實,既然稱謂不加「祖」字,我們便徹底擺脫傳統的祖父母形象──比如老成、穩重、威嚴、慈祥等等,欣然接受新的的身份,隨心創造了一個無齡無輩的新角色──關皮和蜜蜜。
恩恩性情快樂開朗,任何一點小事和動作都可以讓他開懷大笑,恩恩和關皮特別投緣,祖孫相處時關皮從未顯現的隱性個性--調皮逗趣,詼諧幽默,充滿活力的一面自然流露,每天都亮着光環,成爲最受歡迎的「小孫子的大玩偶」。
美國心理學家Neugarten及Weinstein(1964)訪問了70箇中產階級家庭中的祖父母,歸納出五種類型。每一種風格都有其原因,也都表達了人們對這一角色的不同理解。這五種類型是:1.找樂子型祖父母 2.智庫型祖父母 3.代理父母型祖父母 4.正規型祖父母 5.疏遠型祖父母。
找樂子型祖父母與孫子女在玩樂中互動,尤其孫子女年幼時樂趣更多。智庫型祖父母則具權威,提供孫子女各種資源,主導家庭的行事作風。代理型祖父母承擔教養孫子女的重擔,成爲隔代教養家庭。正規型祖父母佔大多數,疼愛孫子女常送禮物但不全身投入。至於疏遠型祖父母可能因爲與子女關係不好或其他原因而少與孫子女接觸。
由於文化和時代背景,我們這一代熟悉的祖父母類型大多是智庫型、代理父母型,和正規型。母親生大姊時才十九歲,當時學業尚未完成,於是爺爺奶奶自然成爲代理父母型的祖父母將大姊帶大,後來二姊哥哥和我出生後爺爺奶奶年事已高,轉型爲正規型祖父母,父母上班時代替照顧孫子女。等到我們一代生兒育女,父母晉升爲祖父母,也是循着爺爺奶奶的模式,或是代理或是正規,按情況所需而調整。
「找樂子型的祖父母」從不曾出現於我們的人生,直到自己做了祖父母。
孫子女的誕生讓我們重溫過去身爲父母的甜蜜時光,不再需要負起教養的責任,只要開心地寵愛孫子女,做他們的好玩伴,從玩樂中建立互動,歡樂至上,何樂不爲?千禧世代的瑋瑋是全職母親,對子女的養育盡心盡力,資源豐富、善用方法,讓我們自嘆弗如,正好不用操心,安心享受玩樂型的祖孫關係。
周遭也見到其他型的祖父母,兒子的同學高中畢業就奉子之命結婚,學業未成也尚未自立,他的父母只好扮演「代理父母的祖父母型」,三代同堂,養兒子、媳婦,和孫子。我的前老闆因爲女兒是單親媽媽又要上班,於是他和妻子不得不承擔起照顧和教養兩個小孫女的責任。嬰兒潮世代大多渴望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做代理父母型大多是情勢所需,並非自己的選擇。
在人生的初老,歲月的洗禮讓人成熟豁達,工作穩定、生活安定、經濟無憂,有些人已從工作崗位退休,卸下人生的責任義務和生活壓力,心中彷彿多了一個溫馨的空間,讓我們隨心所欲地去愛、給予、思考、和享受。在這美好的時機做祖父母是一個奇妙的經驗,重溫年輕時代爲人父母的時光,甚至當作「二次機會」修正和彌補自己當年做父母時的錯誤和虧欠,將對子女未完成的夢想和未達成的互動在孫子女身上實現。
瑋瑋是先生前一個婚姻的獨生女,由外婆在臺灣撫養到三歲纔來美與父母團聚,不幸兩年後先生和前妻離了婚,瑋瑋與媽媽同住,每隔一週才與爸爸共度週末。正值而立之年的先生那幾年經歷父親生病、婚姻失敗、甫入職場工作不穩定等多重壓力和挫折,是人生中最黯淡鬱卒的時光。瑋瑋成長的過程中先生是個盡職的好爸爸,與女兒關係親密,然而不住在同一個屋檐下,難免錯失親子關係日常生活的互動,大玩偶形象未曾發揮於扮演父親的角色。
在耳順之年先生成爲孫子的大玩偶,是對三十年前錯失時光的補償,或是卸下責任義務和生活重擔之後,展現出真正的自己?
話說每一個男人內心深處始終住着一個調皮搗蛋、愛惡作劇的小男孩,成人世界中的責任、擔當、成熟、穩重,睿智等品質將心中的小男孩層層深埋。
或許,先生成爲孫子的大玩偶是因爲他心中的小男孩現身了?
先生退休在即,心情自是無比輕鬆愉快,在這美好的時機,恩恩和愛愛與我們生活了六週,我們在一個屋子裡工作、上學、吃飯、玩耍,共度平淡溫馨的家庭生活。小孫兒們天真爛漫的童心童趣,如同催化劑(catalyst)般將先生心中的小男孩喚了出來,這個活潑快樂的小男孩創新遊戲規則,跳脫日常生活的慣性,捉挾淘氣又調皮。
腦中響起「屋頂上的提琴手」中的主題曲:「日出、日落」:「這就是我懷抱着的小女孩嗎?這就是那個玩耍的小男孩嗎?我不記得他們是何時長大的?」曲中深情地道出子女長成父母的心境和情懷。曾經走過一回,如今更懂得珍惜孫兒短暫的童年時光。
能夠成爲孫子的大玩偶,與他們共度快活的童年,是何等幸福的機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