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商轉型 比誰腦筋動得快

歷經疫情考驗臺商藉此轉型求生存。圖爲臺企臺成都玻纖有限公司工人戴着口罩作業。(中新社

抗擊新冠

去年1月23日武漢封城,一波突如其來的疫情,對大陸臺商的衝擊絕對是空前的,加上兩岸及國際的隔離措施,永不認輸的臺商第一次感到「力有未逮」的痛苦。不過,久經考驗的臺商們還是發揮死裡求生的本事,各出新招,或是出口內銷,或是把全部部分產能轉移到鄰近大陸的東協,或是就地轉型發展遠距上班的新模式,讓公司業務繼續下去。

多位已經到大陸超過20年的臺商老闆反映,這次疫情的衝擊是20多年來首見。而總體統計數字也反映了臺商的真實感受,去年2月財新中國製造業PMI降至40.3,是自2004年4月有紀錄以來最低,甚至低於2008年11月全球金融海嘯爆發時的40.9。

無畏變動 就有機會

不過,對於一些身經百戰的臺商來說,變動就是機會;特別是目前還在運作中的臺商,他們已經撐過1998亞洲金融危機、2008全球金融海嘯、2018中美貿戰,如果已經打開大陸內銷市場,那就拚現金、搶單,甚至可趁機搶到其他倒閉企業釋出的訂單

特別是大陸政府力挺開工的民生產業,去年在疫情下反而逆勢爆發,聚焦大陸市場的旺旺、康師傅統一中國,不管營收還是稅後淨利,去年全都逆勢成長。

大廠投資 逆勢加碼

綜合幾個國內外調查,臺商未來在大陸的投資趨勢應該是:中小企業會暫緩增加投資,但大廠卻會逆勢加碼;即使到東協設廠也只是分散產能,並不會關閉大陸產線

經濟部投審會去年12月21日公佈的統計卻顯示,11月臺商對大陸投資金額新臺幣269億元,年增71%,是連續第6個月成長。另據上海美國商會調查顯示,七成美企不會將生產線撤出大陸。對於向海外轉移部分產能的大陸臺商來說,最接近大陸的東協是首選,據工總統計,有24.6%的大陸臺商轉移大陸產能以臺灣及東協爲主。

仔細考察 慎選投資

投資東協也不能一窩蜂,跟着別人走。就像跑遍東協考察投資環境連展投資控股總經理陳鴻儀之前說的,東協各國的發展程度差距很大,臺商要根據自己的產業特性選擇投資地。陳鴻儀根據近2年多次考察河內體驗指出,就供應鏈完整性而言,河內有點像崑山,但旺季一到,各個工廠就開始搶人、互挖,員工跳來跳去,結果當地工資平均每年漲10%,預估5年後工資水平就會追平大陸,而且還會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