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畫廊產業走過四十年 藝廊主、資深媒體人話當年
臺灣畫廊產業走過四、五十個年頭,以民間的力量推廣藝術,也爲藝術家帶來許多新的契機。許多畫廊爲產業盡一份心力,貢獻卻淹沒在歷史長河當中,後人僅能憑口耳相傳、零星的資料來追溯歷史。中華民國畫廊協會自2010年推動「畫廊口述歷史採集計劃」,並在去年啓動「臺灣畫廊產業史料庫計劃」,系統性地整理史料,提供人們查詢產業史的線上管道。
▲座談會現場,中央發言人爲東之畫廊創辦人劉煥獻先生。左至右:主持人陸潔民;宋雅姿、胡永芬、陳長華、劉煥獻、李敦朗、李鬆峰、張凱迪。(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登錄在產業資料庫裡的畫廊,幾乎都擁有二十年以上的歷史,其中有部份已經歇業,難以聯繫到畫廊負責人,因此,早期刊登在報刊上的新聞,就成爲重要的資料來源。媒體記者透過長年報導,洞悉時代的變化,也成爲畫廊演變史的見證人。
有感於臺灣產業界常將成果光環聚焦在藝術家身上,媒體的角色較受忽略,畫廊協會於昨日舉辦「臺灣畫廊產業歷史資料庫-媒體座談會」,邀請長期致力於撰寫藝術新聞的資深記者,和幾位畫廊主對談,聊聊畫廊和媒體之間微妙而緊密的關係1986年創辦愛力根畫廊的李鬆峰說明,過去藝文消息幾乎只能依靠報刊傳播。辛苦拜託媒體來採訪,有時還比不上意外發生的轉機。亞洲藝術中心創辦人李敦朗笑說,1998年初次辦理文學家高行健的水墨展,只有零星的媒體人出席,買氣也不佳。私下和別人推薦高行健的繪畫,認爲他是有機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對方也不相信。沒想到兩年後,高行健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