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洗腎率冠居全球 醫揭「1隱形敵人」侵蝕腎臟

根據統計,臺灣洗腎人口名列全球第1,如何護腎是值得重視的議題。(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根據統計,臺灣洗腎人口位居全球第1,對國人健康傷害甚鉅。對此,臺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治醫師張家銘引述研究指出,若與尿酸代謝有關的基因發生變異,恐一步步侵蝕腎臟功能,如同看不見的敵人。再加上平常又有許多不良生活習慣,如愛吃高鹽高油、濫用藥物等,更會加速腎臟疾病的發展。

醫師張家銘在個人粉專發文提到,根據一項涵蓋超過 20 萬人的大型研究發現,基因影響着臺灣人的腎臟健康,尤其是與尿酸代謝有關的ABCG2基因。當此基因發生變異時,尿酸排泄效率下降,累積的尿酸就如同一個不斷滲漏的水龍頭,滴在腎臟上形成壓力。隨着時間推移,可能一步步侵蝕腎臟功能,直至逼得它走向不可逆的病程。

張家銘進一步表示,基因帶來的是先天上的脆弱性,但環境與生活習慣則是導火線。他指出,許多人愛吃高鹽高油的湯品、熱愛海鮮內臟等高嘌呤食物,加上長時間工時、缺乏運動、濫用止痛藥與中草藥等,這些習慣彷彿在腎臟這臺引擎上,踩下了過載油門。

不過,張家銘強調,基因不是命運,而是選擇的指南針。透過基因檢測有助於瞭解自身風險,就能採取針對性的行動來降低危機。例如,有ABCG2基因變異的人,就該嚴格控制尿酸值,避免高嘌呤食物,增加水分攝取,並透過規律的運動改善代謝。藉由這些小小的選擇,就能大幅度減輕腎臟的壓力。

此外,張家銘說,定期健康檢查至關重要,像是追蹤尿素氮、肌酸酐和尿酸濃度,有助於在危險到來前採取行動。千萬不要等到腎臟發出求救訊號纔開始重視,恐爲時已晚。

張家銘提醒,腎臟不是機器,而是身體的好夥伴,每天過濾廢物、調節血壓,甚至影響人體的能量水平和心情。唯有選擇善待它們,它們纔會回報長久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