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月嶺古道

無意中闖入一條山路

山無規則地連着山,山突兀地嵌入另一座山。

這樣羣山中的路,不過是一條供人行走、穿山入林、走村訪戶普通山路。

可它又不是很普通的路。路面大大小小青石鋪就,寬窄規律,彎折有序,石面光滑,雨後仍保持着溼潤。這分明是集體勞力分工而作的痕跡。沒錯,這是一條古道

驅車一個多小時,來到浙江建德版圖上最邊緣的地帶――西南角的陳店村。到這裡,需經過金華蘭溪地界,稍不慎,便會一腳跨到了衢州地界。我們幾位都沒有來過這裡,倘若沒有當地人作嚮導,出界那是毋庸置疑的。

這裡三月桃花遍坡紅,十里荷葉碧連天。可現在,已深秋。桃花只當回憶,池塘遍地是殘荷。只有那羣山還異樣熱鬧,或黃似錦,或紅似火,或綠如海。許是這些原因,來陳店村掛職不久的汪書記,執意要帶我們尋一尋傳說中的月嶺古道。

一處工地旁,他帶頭走進一條小路。這是條荒廢的野路殘樹橫臥,荊棘叢生。我們戰戰兢兢地探索着。走在這樣的路上,對於能否找到古道,我持懷疑態度。沒想到,經過一片紅皮竹林,便見着一水庫,現在枯水季,水位退後二三十米,裸出的那片空地,竟然鋪滿厚厚的茅草草勢不再顯鋒芒,開始枯衰冷黃,微風中更顯無限柔軟。就在草甸附近,跨過一道溝坎,古道豁然出現,引人入林。

這裡三縣交界,古道連接,在僅靠人力和少量騾馬支撐交通的古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羣黃腹真�l從楓林中竄出,沿樹梢飛出兩裡地,重又沒入楓林中。此時太陽剛落入羣山之中,幾束泛黃的光從山峰縫隙間,透過千萬條樹枝的阻隔,斜斜地投射進這片連綿數裡的楓林。幾點光正好落在林中前行的三位挑夫身邊。走在最後的是個女人,她把一擔的重物轉移到扁擔撐上,仰脖望了望天。透過樹枝,天是破碎的,似一片片不規則的布匹,顏色灰暗暗的。她扯亮嗓子對前面兩個挑着擔正一步一沉走着的男人喊:大哥,天要黑了,找個地歇歇吧!最前頭的是家裡大哥,後頭跟着的是女人的男人家,家裡老二。大哥對月嶺這段路熟悉,每年他都要經月嶺往返蘭溪和裡葉數次。他聽見弟媳的喊話,沒有停下,他說,再走一里地多,那裡有個涼亭,到那歇吧!

終於走到涼亭,女人動作麻利,在亭裡已經升起了火,她將盛滿水的陶罐擱在火上。挑擔長途的人,此刻需要熱水燙腳,以消除一身的疲勞。女人從包袱裡拿出乾淨的內衣內褲,讓男人換上。浸溼了多次汗水的衣服,山風一吹,人容易着涼。忙完這些,女人走出亭子,朝一邊林子走去。來時她就發現,這一片楓林中夾雜着一些松樹,趁天色未完全黑暗之前,找幾朵松蕈。果然有,撿在手上細看,金燦燦,菌香撲鼻。松蕈可以放湯,鮮,在山裡途中,喝上熱乎乎的松菌湯,一定能好好睡上一覺。

亭子的牆和立柱都是用大青石壘就,兩邊設牆處有長形方石凳,供人歇息,另兩邊貫通無牆。簡易石竈是現成的,是前輩們留下的。百多年前,每年重陽節前後,裡葉的前輩們,都要挑上這裡的特產,比如蓮子金鋼刺、三葉青、鐵皮石斛等,經月嶺古道到蘭溪集市上,以換取稻穀裡葉山多田少而蘭溪水系發達,地勢平坦,盛產稻米

走完這一段古道,又見一座水庫。難怪這段古道不長,一定是在興建水庫時截去了一部分,使這條連接三界的古道截斷成數截,或十數截,散落在羣山野嶺之中,在時間的沖刷下,漸漸隱沒,不爲人所知了。與建德其它有名的古道相比,月嶺古道甚至在網上都找不到片言隻語。

或許這就是它的宿命吧。它就像是位耄耋老人,隱居深山老林,無人知曉。或許有那麼一天,它的子孫後代探尋到這裡,就着微弱燭燈,聽它緩緩道來,訴述着它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