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石:產融結合仍任重道遠

近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發聲,鐵礦石價格的快速上漲明顯偏離供需基本面,存在期貨市場臨近交割月多頭逼倉等人爲製造市場緊張行爲。當日晚,大連商品交易所發佈公告稱,落實“零容忍”要求,已針對鐵礦石等品種啓動“五位一體”監管協作機制,嚴格排查市場交易行爲,嚴厲打擊違法違規交易行爲。一面是行業呼籲,一面是監管發力,鐵礦石到底怎麼了?

分析一個期貨品種的交易情況,有衆多結構性因素需要考量,比較直觀數據就是交易量持倉量比值,即成交持倉比。據公開數據,今年前11個月,鐵礦石期貨成交持倉比爲1.24,處於合理水平,在監管允許範圍內。從期貨和現貨價格的相關性看,國內鐵礦石期貨價格持續低於現貨價格運行,但臨近交割,基差修復需求上升,即隨着交割日臨近,前期過低的期貨價格向現貨價格收斂。

對於市場是否存在逼倉或“多逼空”行爲,市場人士另有解釋。逼倉是指交易者通過控制期貨交易頭寸數額或壟斷現貨可交割商品的供給,達到操縱期貨市場價格目的的行爲,其評判標準之一是“期貨市場價格嚴重背離現貨市場的價格”。顯而易見,實現逼倉的一方要擁有資金或現貨壟斷優勢,在交割月借對手方備貨不足或來不及備貨,快速拉昇行情使其資金不足無貨交割而被迫平倉離場。就鐵礦石2101合約而言,目前持倉不到40萬手,屬於正常水平。今年以來,大商所對鐵礦石交割品牌和交割廠庫進行了擴容,目前有30多個交割倉庫,可供交割品牌都是市場主流礦種。理論上,符合交割品質或品牌要求的現貨都是可交割資源,逼倉無法實現。

我國是鐵礦石最大進口國,年進口量超10億噸,市值達千億美元,但缺乏與消費地位相匹配的價格影響力。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10年新加坡推出鐵礦石指數期貨交易後,2013年大連商品交易所上市了鐵礦石期貨,希望以公開競爭形成的價格改變現貨指數定價的模式。作爲全球唯一一個鐵礦石實物交割的期貨合約,鐵礦石一經上市就被行業給予厚望。中國期貨市場能否以鐵礦石期貨開路,體現中國作爲全球最大買方話語權,生成全球供需的合理比價關係,真正實現“中國市場、中國價格”的發展目標,行業拭目以待。

鐵礦石期貨上市後,曾明顯對現貨價格起到了“壓艙石”作用,鐵礦石現貨價格從2013年底的1000元/噸一路下跌到2016年初的360元/噸,較好的修正了鐵礦石普氏指數“易漲難跌” “快漲慢跌”特點。但全球鐵礦石供給掌握在四大礦山手中,今年前10個月,我國累計生產粗鋼8.74億噸,同比增長5.45%;生鐵7.42億噸,同比增長4.35%。如何在進口依存度超80%的國際市場格局下,在國內開工率高企的生產衝動下,用好衍生工具、穩定企業利潤,體現買方利益,將產融結合做深做透,我國鋼鐵業還需繼續努力。

在這方面,我國已有成功先例。我國大豆進口依存度超90%,進口主要集中在美國和南美。2004年和2008年兩次大豆“地震”讓中國民營壓榨業近乎全軍覆沒,也喚起了企業的風控意識。發達的期貨市場依靠的是雄厚的現貨基礎,以及強大的產業運作能力,在我國糧油、石化、有色等領域,以國字頭爲代表的大型企業在國際國內、現貨期貨兩個市場、兩個平臺運籌帷幄,期貨理念已滲透到產業經營的每一處。通過利用衍生品市場,企業實現穩健運營成爲可能,即便是在中美貿易摩擦中經受巨大考驗的油脂行業,仍能處變不驚,保持生產、銷售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我國鋼鐵業可以他山之石,在被動接受價格起伏的同時,更深層次思考行業的解決辦法和出路。

鐵礦石期貨的功能發揮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爲功,需要產業的大力參與和理性呵護。完善定價機制,不僅要靠流動性,更要靠企業的深度參與所形成的更具深度和廣度的市場生態。因此,鐵礦石期貨和鋼鐵業要相向而行,相互成就。一方面,激烈市場競爭,已容不得鋼鐵企業猶豫是否使用衍生品工具,而是要思考如何正確使用期貨工具爲企業經營保駕護航。鋼鐵企業,尤其是龍頭企業要帶頭學會用市場化方式爭取價格話語權。另一方面,鐵礦石期貨市場也要傾聽實體企業、行業協會等各方意見,在合約規則制度上充分體現產業的利益訴求。同時,豐富原料供給,增加廢鋼在鋼鐵生產中的比重,在一定範圍內發揮替代作用,加快推出廢鋼期貨,提升廢鋼行業的標準化水平。據瞭解,對於中鋼協提出的儘快出臺鐵礦石期貨品牌交割動態升貼水制度,大商所正在緊鑼密鼓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