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零組件 2021缺貨危機

2021年通訊技術的進代與新產品發展也是導致缺貨原因之一。圖/新華社

上行與下行寬頻用戶使用流量固網與行動寬頻每用戶使用流量

通訊產品在歷經市場成長、零組件供貨緊張的2020年後,進入2021年,關鍵零組件呈現更嚴重的缺貨狀況,使得多數製造商面臨客戶交期難以掌控的壓力

主因在於通訊上游產業面對供不應求,在既有產線滿載、新產能未開出狀態下,相關廠商經營策略進行調整,綜合考量利潤、客戶與通路商關係、庫存量、產品與擴產規劃等面向部分業者甚至主動向客戶告知交期,拿回更多主導權。此舉造成主晶片與多項關鍵零組件出現10周甚至數10周的長交期,相對2020後半年情況更爲嚴峻。

美中貿易戰、出於預期的龐大訂單涌入兩大因素外,2021年通訊技術的進代與新產品發展也是貢獻缺貨的原因之一,主題包括5G與電動車等。以5G智慧型手機爲例,包括射頻前端(例如功率放大器)、電源管理IC與4G世代手機相比,都需要安裝3倍的相同零組件數量以支援高頻寬傳輸。在2021年5G手機將倍數成長的預期下,即便有4G手機整體銷量下滑做部分抵銷,整機制造商也需晶圓代工廠既有8吋廠產能在出貨排程與產量進行配合,如此勢必會影響其他晶片的出貨。

零組件廠在訂單滿手、營收成長的風光背後,也承受上游材料供貨商漲價壓力。舉例而言,PCB的上游重要材料包括銅箔玻纖布、樹脂等領域廠商也已感受供不應求的壓力,供貨價格也將陸續調升;面板材料如玻璃基板偏光片、驅動IC業者也做出類似的動作

上述的變化,將讓通訊晶片與關鍵零組件業者持續貫徹重要客戶、高利潤產品優先的供貨策略以維持競爭力,同時也將以反映供貨成本增加的原因而進行漲價。2021年第一季,包括通訊主晶片、記憶體、電源管理IC與MLCC等,從2020年至今已陸續上漲10%以上。另一方面,關鍵的晶圓代工與封測廠也面臨類似狀況,因此包括交期(約10周到25周),以及費用調漲部分,與零組件廠商有一致的動作。

2020年第三季後,通訊設備商面對零組件交期因缺貨惡化而持續延長的衝擊,導致滿手訂單但無法出貨的窘境。從臺灣ODM/OEM製造商角度觀察,大型代工業者仍可憑藉龐大采購量、重要客戶直接與零組件廠商溝通,或者以保證未來購買數量等方法對晶片與零組件備料,確保供貨儘量符合客戶交期。

相對而言,中小型代工業者面對轉趨強勢的上游供應夥伴,除了交期被迫一再延長,也同樣承受零組件漲價的衝擊。因此,儘管訂單同樣滿手,但在到貨日期無法對客戶做出承諾下,一方面無法藉由出貨轉換成營收表現,一方面半年期以上的訂單面臨着客戶轉換供應商的風險,可說承擔十足壓力。

而無論代工業者規模,爲了滿足客戶需求,各家廠商都已盡其所能對零組件備料。但是由於合作的上游零組件與晶片商能供給的貨量不一致,此現象也會同步反映在各家代工廠的庫存輪廓,出現不平衡的長短腳現象,但這也是在目前全球供應鏈緊張、許多廠商超額下單之情況下,相對妥協的結果。

整體而言,進入2021年,通訊設備缺料狀況更爲嚴重,上半年通訊設備製造商由於備料多爲前一年訂購完成,因此供貨仍在掌控範圍。但是預期部份ODM/OEM業者下半年將可能面臨備貨不完整,導致無法順利出貨的變數,值得繼續追蹤。

全球關鍵零組件缺貨的原因,Qualcomm執行長Cristiano Amon的說法簡要完整:「新冠肺炎疫情讓客戶端採購量迅速下跌後,又快速迎來訂單回溫,呈現V型反轉。這讓供應鏈跟不上劇烈變化,特別是汽車產業受創最爲嚴重,主要原因在於該產業長期受惠於交期穩定的製造戰略」。

對通訊產業而言,晶片與零組件的缺貨,一個面向是華爲事件所引發的超額下單連鎖效應,另一個面向是少數品牌、代工廠與晶片商,在COVID-19爆發初期,即出於謹慎態度而對上游進行預先備料。這些業者在2020年後半段受到較小的缺貨衝擊,且持續下單補充庫存下,2021年可維持相對穩定的終端設備供貨表現。

但對於其他多數未做準備的業者而言,面對缺貨議題,從ODM/OEM代工廠的角度,若客戶出貨規模夠大,或本身屬於大型集團的一員,則擁有較佳的議價與交期談判籌碼外,也可避免無法出貨的窘境。最爲辛苦的則是規模較小的獨立業者,除了面對上游供應鏈交期持續後延而不能出貨,也承受嚴峻的零組件漲價壓力。

對通訊晶片與零組件業者而言,在供不應求的情勢下只能對客戶延長交期,並且伺機調漲價格以迴應產業鏈變化。同時間,訂單移轉的狀況也在上演中,以Wi-Fi晶片爲例,一線業者Broadcom、Qualcomm陸續調整交期至50周以上的狀況下,路由器製造商已增加對聯發科瑞昱的下單量,以出貨優先爲最高指導原則。

2021年不僅製造活動,甚至包材與運送都各有狀況。對下游的品牌設備、電信服務商客戶而言,2019年後在與製造夥伴共體時艱分擔關稅與遷廠成本後,還有多少業者願意接受「今年下訂、明年取貨」的條件。而應對當前局勢雙方需要約定交貨日期並制定罰則時,ODM/OEM代工廠面臨的營運壓力會更沉重。

(本文作者爲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徐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