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車後招:雷軍的“規模經濟學”
小米汽車,交出首份成績單。
2024年5月初,小米SU7公佈了交付首月的銷量爲7058輛,而最新公佈的鎖單量爲88063輛,其中女性購車佔比爲28%、BBA車主佔比爲29%、蘋果用戶佔比爲52.5%。
與之對應的是,"小米汽車已佈局7款車型""小米汽車增程產品定義對標理想"等謠言也浮出水面,官方立即予以否認。
儘管如此,互聯網依然流傳小米汽車後續車型的消息。
外界對小米汽車謀新的猜測,爲何樂此不疲?小米汽車遲早要出後招,對行業影響幾何?未來,小米汽車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三年推出三款車型?
小米汽車不是在闢謠,就是在闢謠的路上。
小米SU7發佈前後,先是圍繞價格謠言不斷,之後自研成爲另外一個造謠的"重災區",以至於雷軍站出來表態:"關於小米汽車,有非常多謠言和黑稿,我們會及時澄清。"
而近來,關於小米汽車的後續車型,則成爲闢謠的重點。
《第一財經》報道,小米汽車已開始新平臺的開發工作,該平臺將採用增程式混動的動力總成,三款已規劃產品均爲SUV車型,定位家庭用車,"上述三款車型對標理想L7、理想L8、理想L9,在同一平臺架構上通過軸距以及座位數的改變,進行產品區隔,但售價區間會比理想產品更低"。
對此,"小米公司發言人"官方微博表示該信息完全失實。
事實上,增程式混動技術雖然是行業的主流方案,引得理想、問界、零跑、哪吒等新勢力車紛紛佈局,卻並非小米汽車的"菜"。
關於此,官方其實早有定論。
2024 年 1 月 10 日,小米汽車發佈了《小米汽車答網友100問(完結篇)》裡,官方 Q&A 中的第七十五個問題裡回答了"目前沒有 SU5。在未來數年裡,也沒有增程車型"。
小米集團公關部總經理王化日前表示:"小米汽車正在集中精力狠抓產能,提升小米SU7的交付和對用戶的服務體驗改善工作。"
儘管如此,外界的猜測並沒有停止。
這其中,36氪的報道尤爲引人矚目:小米汽車第二款新車定位純電SUV,這款車預計於2025年上半年推出,第三款車的初步定位在15萬元級,預計於2026年推出。
不過,上述消息沒有得到官方迴應。
一名市場人士告訴鋅刻度:"小米的當務之急是產能爬坡以及產品交付,但不影響產品規劃同步進行,站穩腳跟之後滿足用戶的更多需求是大概率事件。"
定價策略爲後招預留了空間
其實,外界對小米汽車的後招如此關注,與超預期息息相關。
相當長一段時間,質疑"小米汽車來晚了"的聲音持續不斷,甚至官方也不迴避這個敏感的話題。
雷軍曾坦承:"汽車行業複雜度之高、投入之大、週期之長、容錯率之低,目前業內的主流選手比我們早出發至少6年,作爲一個後來者,我們必須保持謙遜,保持敬畏,全力追趕,才能勝出。"
然而,銷量打敗任何質疑。
"小米SU7上市即大火,銷量比預期高出了三到五倍。"雷軍表示小米首款汽車很成功,"我們目前正在全力擴充產能,全年交付目標會超過10萬輛。"
如此一來,"質疑雷軍,理解雷軍"成爲共識。
那麼,雷軍定下幹到全球前五的目標被外界認真看待,而要達到這個目的,豐富品類在所難免。
實際上,這並非空穴來風。
在2024年4月18日的抖音直播中,雷軍與網友互動時表示:"(會不會做SUV)這個問題回答不了,需要保密。"
而與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直播連線時又表示:"暫時沒有(做越野車的)計劃,長城越野車做得挺好,小米進汽車行業應該與所有同行一起合作,一起把產業做大,而不是每件事情都去做。"
種種跡象表示,出圈的小米汽車不會止步。
畢竟,人氣即買氣,小米汽車當下並不愁賣,而是不夠賣,自然有了不怕競爭的底氣,從而與更多車企過招是早晚的事情。
一名私募人士告訴鋅刻度:"小米SU7的定價邏輯是兼顧高顏值、高品質與高性價比,雖然成爲全民神車,卻無法同時滿足全民的所有需求,例如不少用戶既要極致的審美,也要極致的性價比。"
上述私募人士進一步表示,小米汽車的定價策略爲後續產品留足了以高打低的空間,切入更主流價位的汽車市場並非不可能。
更爲重要的是,小米汽車如若要成爲汽車"智能時代"的新標杆,單單一款車型難以承受如此重任,產品矩陣才契合其"人車家全生態"的戰略。
簡而言之,小米汽車是其智能生態圈的重要一極。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小米全球授權專利數超過3.7萬件,其中人工智能領域超過1500件、智能駕駛210多件,正在申請的有3萬件。
超預期不意味高枕無憂
需要注意的是,小米汽車有無後招尚沒有定論,但其顛覆車圈卻是不爭的事實。
一方面,傳統油車的日子更難過了。
相當長一段時間,傳統油車佔據了更大的市場份額,且不少人認爲傳統車企底蘊深厚,一旦全力非造車新勢力可比,基本盤用戶可以無縫切換。
現實卻是傳統品牌一發力,國產新能源汽車賣得更好了。
在小米汽車交付的首月,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首次跨越了50%的門檻,成爲了"多數派",以續航里程、百公里加速、智能駕駛、OTA迭代爲價值量尺重塑了消費的心智。
對此,雷軍表示:"小米 SU7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做到了破圈,成功讓更多人瞭解電動車,併購買了電動車。"
此背景下,即使BBA也難以招架。
譬如,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市場,奔馳累計銷量超16.81萬輛新車,同比下降約7%;寶馬(含BMW和MINI品牌)累計銷量爲18.75萬輛,同比下滑3.8%……
另外一方面,學習雷軍成爲共識。
小米汽車成爲互聯網的流量高地,引得車企大佬紛紛下場學習,吉利董事長李書福、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等從幕後走向臺前,通過直播等方式爲產品代言,拉近消費者的距離。
一時間,傳統車企與造車新勢力共同踏入"互聯網營銷"這條河。
對此,"車百智庫"表示:"小米汽車是小米生態的延續,對於有過手機經驗的雷軍來說,將小米手機的出圈營銷複製到汽車身上無可厚非。然而這套營銷組合策略,是傳統汽車廠商沒有見過的招式,更加難以模仿。"
雖然如此,小米汽車也不能高枕無憂。
短期來看,潑天流量帶來的交付壓力,考驗着供應鏈的響應速度與組織的運營效率;長期來看,"新手保護期"之後消費者不會那麼寬容,要保持節節攀升的勢態,需要口碑持續、品類創新與售後保障共振。
總而言之,作爲汽車行業的後起之秀,小米汽車一度成爲被調侃的對象,如今卻成爲同行學習的"好榜樣",不過依然要保持敬畏之心,不能因爲銷量過於樂觀,要穩紮穩打一步一個腳印前行。
這麼來看,小米汽車還要承受更多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