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臺灣藜、樹豆變身餐廳料理 民衆驚豔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東區分署24日在臺東農漁物產館舉辦「國產雜糧創意料理」活動,邀請廚師製作成健康佳餚。(蔡旻妤攝)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東區分署24日在臺東農漁物產館舉辦「國產雜糧創意料理」活動,邀請廚師製作成健康佳餚。(蔡旻妤攝)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東區分署24日在臺東農漁物產館舉辦「國產雜糧創意料理」活動,邀請廚師製作成健康佳餚。(蔡旻妤攝)

臺東南迴4鄉向來以生產原住民傳統作物馳名,其中小米、紅藜、樹豆更被譽爲南迴三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東區分署24日在臺東農漁物產館舉辦「國產雜糧創意料理」活動,邀請廚師製作成健康佳餚,希望讓消費者進一步認識原鄉珍寶。

打開噴槍、將梅汁醃漬過的肋排表面烤至微焦,現場香氣四溢,盤底以樹豆奶油馬鈴薯襯底,一道梅汁紫蘇豬肋排美味上桌。廚師吳鎮宇以西式創意料理手法呈現美味,他說,不需要炭火,在家也輕鬆做出美味料理。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東區分署長徐輝妃表示,臺東縣原鄉雜糧種植面積約250公頃,年產量約360公噸,其中小米、臺灣藜(紅藜)及樹豆爲主要作物,分佈於南迴線的達仁、大武、金峰、太麻里鄉,少量在延平鄉和海端鄉。

臺東縣府農業處長許家豪說,臺東種植的雜糧品質佳,經過海風吹拂、陽光淬鍊別具風味,日前公佈的必比登餐廳入選名單中,其中1家臺菜餐廳就選用臺東紅藜、樹豆在地食材;而樹豆常加入排骨煮湯或煮熟加入沙拉,因營養價值高,也被稱爲勇士豆、男人豆,今年更開發樹豆鹹醬、抹醬、茶包及能量包,提供消費者多樣選擇。

農糧署指出,原住民的傳統雜糧作物,多具有耐旱低需肥的生理特性,即使在嚴苛的環境也能良好生長,非常適合施行有機、友善栽培。此外,除了開發加工產品增加行銷通路,也積極輔導紅藜、小米通過產銷履歷驗證,透過標準化流程確保生產品質,提供消費者更安心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