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8月失業潮

消失的8月失業潮圖╱本報資料照片

暑假期間勞參率變化

今年8月家庭調查就業人數1,150萬人,比去年同月減2萬,其中製造業減3.5萬、批發零售減2.3萬,此外,住宿餐飲金融保險、不動產、支援服務藝術娛樂及休閒等行業的就業人數也比去年同月下滑。

■今年7月廠商面調查,受僱人員795萬人,較去年同月減4.3萬人,其中製造業減2.7萬,餐飲住宿減3.6萬、批發零售減3千、出版業減2千、航空運輸減2千、其他汽車客運減1千。

每年夏天,鳳凰花開,隨着一、二十萬學子投入尋職行列勞動市場總會出現尋職潮,由於僧多粥少,也會伴隨失業潮,半個世紀以來,8月失業率總是一年的高峰

今年8月和往年不太一樣,甫公佈的失業人數非僅沒登上高峰,還比5月少了一萬,失業率也比7月來得低,令外界大感意外。難道是我們景氣復甦,三倍券奏效所帶來的就業效果嗎?非也,非也。

我們看一下20~24歲青年勞參率便可明白,過去十年8月總是比5月高出2.2~3.7個百分點,這是反映畢業生涌入勞動市場的熱絡景況。今年則不然,升幅比過去十年少了1.0~2.5個百分點,以這個年齡層民間人口144萬估計,這意味着少了兩萬人出來找工作

他們爲什麼不出來?看看這些日子製造業、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航空與出版業僱用人數較去年大減,多則上萬,少則近千就可以明白了。此時此刻出來,希望渺茫矣,不如待在家裡韜光養晦。

「找不到」變「不想找」

大多數人一定會以爲這兩萬人待在家裡,和跑出來找工作並沒什麼差別,反正都沒有工作。沒錯,表面沒太大差別,但以勞動統計而言就差很多了,因爲在家裡待着是「非勞動力」,而跑出來沒找到工作是「失業者」,今天這兩萬人要是真出來,恐怕多數都將淪爲失業者,而推升8月的失業率。

這說明什麼?說明今年8月之所以失業率跌破4%,沒有重現往年失業潮,並非景氣大好,而是景氣太差,差到讓人連想找工作的希望都絕了。依照統計的邏輯,只要他們在家待着,或有更多人在家待着,我們的失業率就會降得更低一些,然而這豈是好事

這正是勞動統計的盲點,失業率的降低若是源於勞參率下滑,這只是「失業者」轉成「非勞動力」,又或者說是「找不到工作者」變成「不想找工作者」,這顯然是更消極的轉化。

別以爲這些日子股市大好、外銷訂單工業生產屢創新高,就以爲勞動市場也會跟着一片大好,須知,許多總體數字本來就是一行遞增的時間數列,既是遞增數列,那自然是年年創新高了,創新高只是本然,並非代表景氣出現什麼了不起的擴張,如此自然難以釋出像樣的工作機會

求職轉消極 非就業昇華

況且如今訂單、出口及生產徐徐動能皆拜電子、資通信等少數科技業所賜,科技業產值雖大,爲數卻不及一萬家,所僱人數也僅全體企業僱用總量一成而已。這意思是說,這些科技產業雖可以推升工業生產、外銷訂單,卻無力解決失業問題,而最會創造就業機會傳統產業服務業迄今依舊未走出疫情陰霾

消失的8月失業潮,究其原因並非就業好轉,而是在家裡韜光養晦者增加,是失業的轉化,而非就業的昇華,政府千萬別誤判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