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食品安全裡沒有免責這一項

讓孩子好好吃頓飯,這麼難嗎?往近看,雲南昆明剛剛通報某中學食堂使用變質肉;往遠看,難忘江西某高校食堂飯菜裡的鼠頭。

對此,官方不可謂不重視。關於學校食堂問題,全國各地監督、曝光、追責、整改的消息很多。大家都清楚:孩子吃啥,祖國未來的體格里就有啥。

這兩天,又一學校食堂引發關注,又是安全問題,只不過上熱搜的角度不太一樣。據央廣網報道,在湖南株洲光明學校,小學生吃午餐的一段視頻流傳到網絡:自己帶飯的,不能在食堂吃,要到室外吃。畫面截圖裡,有孩子在學校公告欄下坐小圓凳吃,有孩子蹲到綠化帶旁邊吃。

圖片來源:央廣網

面對媒體,學校後勤相關負責人迴應稱:“之前我們擔心交叉感染,有的學生你吃我的,我吃你的,萬一出了什麼事情,哪個的責任分不清。”他還補充說,現在學生回教室吃飯了。

在校園食品安全長鳴的警鐘聲裡,學校“怕出事兒”的心理可以理解。我們也還記得,沒多久以前,因爲怕承擔無限安全責任,有些小學課間十分鐘還不讓學生出教室。但是,因爲怕所以做好,和因爲怕所以不做,這是兩種性質。那可是學校啊,孩子們學的,字字句句都是“擔當”,孩子們實際接觸的,不該是着急撇清責任的負責人。

成年人的世界裡,不乏不想負責的“負責人”。大家肯定聽過“多做多錯,不做不錯”的“職場策略”,遇到過“這個事兒不歸我們管”的機構,也偶爾見識“醜話說在前面咱都別認真”的戀人。不站在道德制高點的話,我們可以把一個人、一所學校、一種現象放到更大的系統裡,試着思考,渴望免責、推卸責任的背後是什麼——是分工不清晰,獎罰不分明,追責不合理,上級不擔當,人人不互信還是什麼別的原因。追責的權力也要記得,帽子不能亂扣,鍋不能亂扔,這兩件是關乎衣冠與生存的大件。

但不管怎麼說,教育者的使命有很多,唯獨沒有“免責”。我們教下一代樹立法治觀念,也不是爲了讓他們學會免責,用權利和責任冰冷地切割一切。

何況,我們總說“有教無類”,就別到處分類了——按成績要分一分,實驗班、普通班;按發展要分一分,傑出校友、xx屆畢業生;在不在食堂買飯也要分一分,室內就餐、室外就餐……我以前還寫文章批評過,某地某高中讓新生按中考成績排隊報名。這些分類讓孩子們怎麼想?分來分去,最該看見人的教育,唯獨不按個性分,不按個體的身心發展需求分?

當然,以上所說的一切,基於湖南株洲光明學校後勤某負責人對他迴應的真實性負責。假使這個他也不能負責的話,學校就得對另一種原因負責了。有網友推測,學校食堂有沒有可能出於盈利目的,用“出去吃”迫使學生在食堂訂飯——像所有那些我們熟悉的霸王條款一樣。但願不是這樣,因爲在這起事件當中,比起避害,趨利更可惡。

其實,2024秋季學期伊始,多地頒佈校園餐管理新規,多所學校主動作爲,有推校領導陪餐制度的,有上線智慧食堂讓學生在線選餐的,有邀請校外力量共同“監督”的……建議某些學校好好參考。

今年6月,一則小學生喊話學校反映食堂飯菜問題“被做思想教育”的新聞曾引發輿論廣泛關注,經通報,當地教育部門介入並聘請第三方權威機構深入調查。很感慨,那麼小的孩子,那麼硬的肩膀。他是免責教育的漏網之魚,這種漏網註定通往更寬廣的海洋。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