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崇尚什麼樣的“中國牛”

空軍運輸搜救團一大隊飛行員駕駛運-5飛機飛越秦嶺播區,察看飛播成果。張樹華/攝

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官兵與當地羣衆密切配合裝載種子。丁少軒/攝

年少時,生活在豫東農村,我餵過牛、放過牛、趕過牛,使牛犁過地、打過場、拉過糧,牛是我忠實的夥伴和我們家農耕時的主要勞動力。每逢過年,都要在牛槽上貼春聯,上寫“家畜興旺”。

北京城,喜迎牛年春節的當口,與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戰友前往“時代楷模發佈廳的路上,一幅幅紅紅火火的“中國牛”畫像映入眼簾,一種親近感油然而生。“牛馬年、好耕田”,這是辛勤耕耘的年份喲!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時代楷模”發佈廳,主持人左手拿着運-5飛機模型,右手拿着一個裝滿防風固沙植物種子的瓶子。這兩樣東西看似沒啥關聯,卻因爲一羣人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書寫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畫卷。這羣人,就是擔負飛機播種造林和防風治沙任務39年的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

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小康夢想即將實現,解決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的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在加強戰備訓練的同時,駕着被譽爲“飛播利器”的國產運-5飛機,39年如一日勤勤懇懇幹着改善生態環境、助力脫貧攻堅這件事,不僅創造了人類治沙史、減貧史上的中國奇蹟,也把黨的好政策播撒人民羣衆心坎裡。他們,不正是建設美麗中國的“中國牛”嗎?

這些年,我和戰友們多次走進“時代楷模”發佈廳,人民空軍軟實力和硬實力都在這裡生動展現。從紅心向黨、追夢築夢、德藝雙馨的文藝戰士閻肅,到我軍察打一體新型無人機部隊的“領跑者李浩,建功藍天謀打贏的精英飛行員、優秀指揮員郝井文,再到助力脫貧攻堅的“飛播綠鷹”羣體,我時常被他們身上透射的家國情懷和堅強意志感動着、激勵着。

回想每一個淚點、每一次動容,思想感情的潮水涌在一個“牛”字上:牛忠厚、意志堅、行任重、志篤遠。從人民空軍一系列“時代楷模”的家國情懷說開,我想在牛年春節與戰友們、朋友們分享共勉的是:新時代,我們崇尚什麼樣的“中國牛”?

“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出生於陝北榆林的著名作家路遙的這句名言,總能給人以心靈的觸動、深刻的啓迪。

位於毛烏素沙漠邊緣的陝北榆林,曾3次迫於沙害“南遷”,有國外專家曾經預言:榆林最終將被沙海吞沒。

改變國外專家預言的就是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從1982年開始飛播造林一直幹到2014年,30多年時間治理好榆林境內的860萬畝流沙。如今,榆林沙區成爲陝西的糧倉和畜產品基地,230萬榆林羣衆實現了脫貧致富。

“草兒根連根,軍民心連心!”從改革開放之初響應爲綠化祖國山河作貢獻的號召,到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的決策指示積極主動投身脫貧攻堅,他們始終聽黨指揮、忠誠使命,39年間雖數次轉隸、轉戰多地,仍矢志不渝、接續奮鬥,在廣袤藍天留下一道道聽從號令、忠誠擔當的綠色航跡,在祖國大地耕出一片片生態屏障。

“飛播是個良心活兒,不是將種子從飛機上隨意撒下來那麼簡單!”飛行員高鵬說,你飛的每一個架次,都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保證每一粒種子能都落到有效位置。

58歲的張建剛是高鵬的師傅,連續36年執行飛播任務,是全團飛播時間最長的飛行人員。在“時代楷模”發佈廳,面臨退休的張建剛和高鵬相擁而泣,他的一番大白話折射出內心深處的“詩和遠方”:青春意味着什麼?綠了青山白了頭。感謝藍天,給了我可以翱翔的機會;感謝大地,給了我可以點綴它的平臺。大地綠了,黃沙少了,羣衆富了,就是我的青春價值。

軍隊參與脫貧攻堅,傳播的是黨中央的聲音,踐行的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還記得“時代楷模”閻肅老前輩生前的故事嗎?2015年9月,就在生病住院前,他還飽含深情地寫出兩首追夢之歌,一首是《全心全意》,謳歌我們黨帶領人民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懈奮鬥的光輝歷程;另一首《風花雪月》,是獻給改革強軍偉大事業的時代強音。閻老生前常說,“黨的文藝戰士要一心一意跟黨走,不能跟着感覺走。”

在建黨百年的歷史時刻,有人在追問:中國共產黨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無論走多遠,新時代的我們,都不能忘了來時的路,“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爲了人民生活更美好。

“九牛爬坡,個個出力”,說的是同心同德、團結協作、團隊制勝。“時代楷模”發佈廳裡,一大隊大隊長辛嘉乘講述的“爬坡”故事讓人動容。

2014年6月,辛嘉乘和飛行教員李銅在陝西秦嶺地區執行山谷飛播任務。在飛最後一個播段時,前後都是山,速度過快,飛機就會撞上山體;速度過慢,飛機達不到拉昇的高度,也會撞上山體。“穩着飛!”在兩人的默契配合下,飛機貼着山峰“爬”了過去,成功化解險情,並將375公斤種子準確地播撒在預定區域

地處騰格里、烏蘭布和沙漠交匯處的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年降雨量不足150毫米,國際學術界曾斷言: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不適宜飛播。一大隊受領任務後,與地方有關部門攜手展開試驗,飛多高、用什麼種子、播的密度,一個一個架次地飛,一個一個環節地試,經過8年連續探索,終於取得一整套飛播造林治沙實用技術,軍地合力走出以“適地、適時、適種、適量、封禁”爲主要特徵的飛播治沙之路。

“獨行快,衆行遠!”這是“時代楷模”郝井文擔任空軍航空兵旅長時的口頭禪。他帶兵帶虎氣,敢把年輕飛行員推向戰訓前線的風口浪尖,練膽魄、練本領;他用人用刀尖,鑽打仗、會打仗的年輕人競相勝出;他不讓一個人掉隊,補齊每一塊短板,讓團隊每一名成員都變成戰鬥力的尖子。空軍實戰化“五大品牌”比武場上,他帶出16人次“金頭盔”“金飛鏢”,居全空軍之首,“矢志打贏先鋒飛行員”王立、“全軍軍事訓練先進個人”王磊等新生代“空天勇士”層出不窮,全旅飛行員100%保持最低氣象條件起降水平,100%具備低空超低空突防突擊能力……郝井文和他的戰友印證了“九牛爬坡,個個出力”的決勝價值,開拓出一片“智者的天空”。

“九牛爬坡”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每頭“牛”都知道自己的位置、都知道該往哪個坡爬。具體到我們工作實踐中,就是科學謀劃、提升戰略、真抓實幹,就是恪盡職守、勇於擔當、團結協作。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交匯的歷史方位,匯聚“九牛爬坡,個個出力”的奮鬥合力,我們中國一定行。負重前行的“中國牛”,將會耕耘出更加絢麗的“中國紅”。

有人說,拓荒牛精神代表了深圳特區第一代建設者的拼搏進取和開拓勤勉。一位深圳媒體人聽了一大隊“首戰太子山”的故事說,敢闖敢試、敢爲人先的“飛播綠鷹”,也是“拓荒牛”。

那是1982年5月2日,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太子山下,天色陰沉。簡易的土機場跑道邊,聚攏了大量羣衆——聽說要用飛機種樹,許多老百姓前來圍觀。“飛機播種,只有保持50米左右的飛行高度,才能使樹種草籽精準落在播區並間隔均勻。”72歲的第一茬飛播人宋佔清回憶說,在一無資料、二無設備、三無經驗,沒有指揮塔臺,沒有導航設備,沒有信標臺,全靠目視引導的情況下,他們駕駛飛機不斷降低高度,離地五六十米時,油松種子傾瀉而下,在空中形成一條“綵帶”。播帶上9張一米見方的測試白布都接到了種子,而且數量達標——這意味着人民空軍首次飛播試驗取得成功。

首戰太子山,成爲“飛播綠鷹”團隊榮譽牆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回望初心,宋佔清和一代代飛播官兵聽到了一串串綠富同興的故事。如今的太子山,已成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首次、首戰,都是拓荒牛精神的生動寫照。我作爲黨的十八大以來首批設立的8名軍事新聞發言人之一,履職8年來致力於探索主動發佈、事實發布、戰位發佈、關聯發佈“四位一體”機制,在爲國立言發聲、爲軍畫像存史中見證記錄了一個個歷史性的“首次”。從東海、南海、臺海、黃海到公海,空軍飛了過去沒有飛過的航線,到了過去沒有到過的區域。那一次次重大行動,我在空軍一線機場目送機羣飛向遠方,情不自禁地舉起右手,向展翅蒼穹的戰友和戰鷹致敬。

拓荒牛精神,說到底是“敢”與“能”。這些年,空軍歷史性飛越巴士海峽、宮古海峽、對馬海峽,指揮員和飛行員都有同感:改革強軍使人民空軍有了“飛得遠”的新佩劍,更有了“飛出去”的主心骨,突破了以往的能力瓶頸和思想藩籬。“空軍轟-6K巡航黃巖島”的新聞在網民中反響強烈,“這很中國”“點贊祖國”成爲網上熱頻詞。“人民空軍巡航祖國寶島”的新聞備受網友點贊:寶島在祖國懷中,祖國在我們心中。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上眺望前方,有陽光也有風雨,有通途也有險阻。發揚拓荒牛精神,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才能更好地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初生牛犢不怕虎,鷹擊長空意志堅。一大隊官兵有一副天生要強的牛脾氣,認準了的目標不畏艱險,勇往直前。

副大隊長王瑋鍇一直記着這樣一件事:有一次,飛播大隊臨時駐地設在寶雞市北坡頂部的機場,一般民航使用的跑道是2800米,可這裡的跑道只有500米,盡頭就是懸崖峭壁,如果起降失敗就會直接衝出跑道,後果非常嚴重。爲了適應短跑道起降,官兵們就用白線訓練場畫了一個500米長的跑道,每天就在白線區域裡不停地練習起降,從400米、300米,最後縮短到起降只需220米!

“新時代備戰打仗和脫貧攻堅相得益彰!”一大隊政治教導員楊淑坤在“時代楷模”發佈廳表示,從備戰的角度看,許多官兵就是在飛播實踐中不斷探索超低空、低氣象條件下完成任務的有效辦法,飛播造林成爲錘鍊部隊意志力、戰鬥力的有效途徑。不僅能做“撒種子”的能手,更爭當“打勝仗”的強手,現有90%以上年輕飛行員具備雙機型飛行資質,具備隨時開展戰場空投空運等實戰能力。

當兵打仗是軍人的天職。作爲我軍察打一體新型無人機部隊的“領跑者”,李浩始終把練兵備戰作爲第一職責,把勝戰打贏作爲最高追求,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意識、責無旁貸的擔當精神,投入到空中無人作戰力量建設和新質戰鬥力生成的實踐中。在他和戰友的共同努力下,攻擊-1型無人機接裝當年就擔負戰備值班,先後參加空軍“紅劍”演習、全軍大型綜合性演習、“和平使命”上合組織聯合反恐軍事演習等任務,迅速形成戰鬥力、融入作戰體系。

強者,總是意志堅定地在奔跑。“時代楷模”郝井文的要強和拼勁是出了名的。與他搭檔的後艙飛行員這樣描述和他一起飛遠海超低空的感覺:戰機擦着海面飛,海浪快要拍到機翼上,一旦產生海天錯覺,零點幾秒就可能機毀人亡。有人提醒郝井文這是在“玩命”,而郝井文回答:“我這是在打仗!”郝井文就是要讓一切不適應打仗的東西從訓練場上消失。

英雄的部隊,傳承着勝戰基因。習主席多次倡導的“空中拼刺刀”精神,就源於郝井文曾經服役的部隊,郝井文就是“王海大隊”新一代傳人。在抗美援朝的戰火硝煙中,郝井文的先輩們同強敵殊死搏鬥,創造了世界空戰史上的奇蹟,涌現出王海、劉玉堤、孫生祿等一大批戰鬥英雄

有人說,郝井文就是爲打仗而生的。當年,擊落擊傷9架敵機的一級戰鬥英雄、空軍原司令員王海,打下第一架敵機時25歲;半個世紀後,加入這支勝戰之旅時的郝井文,也是25歲。在英雄文化的浸潤下,郝井文淬鍊成長爲“王海大隊”大隊長、團長、旅長。英雄的血脈、英雄的風骨,使郝井文身上時時充盈着一股“藍天有我、有我無敵”的大無畏氣概。

當年,對手是“鋼多氣少”,我們是“鋼少氣多”。而今,我們鋼多了,氣要更多,骨頭要更硬。牛年這一年,我們應氣吞如“牛”,積蓄橫刀立馬的自信、鐵骨錚錚的鬥志、克敵制勝的底氣,全時待戰,隨時能戰。

牛本善,性溫訥。在我們中國的“詠牛”詩句中,讚美牛天性溫厚、勤勞樸素的舉不勝舉。一大隊飛行人員在飛播作業中從來沒有以“藍天驕子”自居,經常和播區農牧民打成一片,他們身上更多的是一些泥土味、汗水味。

以天爲帳、以地爲席,大隊官兵執行飛播任務時,吃住都在野外。頭頂星月起、腳踏夜路歸,是飛播官兵的工作常態。那一年,機械師王建海第一次到榆林執行飛播任務,“見面禮”是一場沙塵暴。黃沙像接天潮水滾滾而來,官兵頂着大風,衝向搖搖晃晃的飛機,有的閉緊嘴巴拽着鋼索,有的爬進機艙用身體壓住飛機。20多分鐘後,沙塵退去,官兵一個個都成了“兵馬俑”。

黨員幹部身上要多一些泥土味汗水味”,這是“時代楷模”閻肅的一句口頭禪。在黨的文藝戰線奮鬥60多年,閻肅創作了1000多部(首)精品佳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點燃了無數華夏兒女的中國夢。閻老生前留下的“三味”說法耐人尋味:深入基層的泥土味,帶頭拼搏的汗水味,心繫羣衆的人情味

“我從來沒想過要當個什麼‘家’,我就是一個‘者’,一個文藝工作者。”這位被授予“中國戲劇獎終身成就獎”“中國音樂金鐘獎終身成就獎”的老藝術家,生活中就像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大爺,一點“派頭”都沒有。用閻肅兒子的話說:但凡爸爸出門,不管遇到什麼人,花匠、木工、小戰士,總是主動先向對方微欠上身打聲招呼:“您好!”平時不管和誰約時間,他總是提前到,就怕讓別人等。

多展現“中國氣派”,少顯示“個人派頭”。與閻肅一言一行相反的是,一些黨員幹部陷進了“派頭”的圈子裡:有的下基層穿着入時,衣不染塵,鞋不沾泥,一身的“洋氣”和“嬌氣”;有的與羣衆接觸,說話吆五喝六,辦事慢條斯理,一身的“霸氣”和“文氣”;有的很少進百姓的家門,不願握羣衆的手,不願住農家的炕,不願吃農家的飯,一身的 “貴氣”和“冷氣”。久而久之,便與基層羣衆之間築起了一道無形的“隔心牆”。

黨員幹部沒“派頭”,廣大羣衆纔有“盼頭”。我們黨員幹部要多一些黨員的“黨味”,少一些幹部的“派頭”。黨員的“黨味”,應該包括閻肅生前常說的“三味”:深入基層的泥土味,帶頭拼搏的汗水味,心繫羣衆的人情味。

一個國家強大的背後,是每一位天生要強的奮鬥者在默默奉獻,他們都是祖國的“牛人”。“牛人”不吹牛,就算取得氣衝斗牛的成就,也依然默默耕耘如牛。

一大隊飛行員葛克宏記得那年飛播的場景,執行完飛播任務後,蒙古族牧民騎着駿馬來機場送行,他們在跑道外的草場上揚鞭策馬,奮力追逐着滑行的飛機,高呼:“紅軍!紅軍!”

老百姓把“飛播綠鷹”看成是當年的紅軍,這是多麼高的褒獎啊!39年來,他們創造一個個飛播“綠色奇蹟”,助力萬千百姓開啓幸福新生活:在延安,播區內牧草產量是飛播前的19倍,當地畜牧業發展喜人,牛羊存欄量不斷創新高;在秦嶺,當年飛播的林場,已成爲藥材、漆樹等經濟作物的重要種植基地,播區貧困農牧民利用河谷、草坡發展畜牧、養殖業,人均收入實現跨越式提升;在榆林,數十萬外流人口回遷,播區成爲白于山區30萬貧困羣衆移民搬遷的目的地,榆林老區230萬羣衆脫貧致富;在阿拉善左旗,農牧民利用播區草場的沙生植物進行深加工,把沙生植物種子提煉成食用油製作食品增稠劑、穩定劑等副產品,人均年收入增長近千元。爲此,一大隊被評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單位”和“全國擁政愛民模範單位”。

2019年8月,習主席通過視頻察看一大隊所在的空軍某運輸搜救團,肯定他們取得的成績,希望他們牢記人民軍隊根本宗旨,繼續支援國家經濟社會建設,完成好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任務。習主席的囑託和激勵,讓一大隊官兵更加明白:飛播不僅是黨和人民賦予的任務,更是一份崇高的事業和追求,承載着中國共產黨爲人民謀幸福、爲民族謀復興的偉大歷史使命。

“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品讀“飛播綠鷹”的紅色航跡,我更加明白這一“網上金句“的時代內涵。這吟詠的是,墨梅不慕虛名、綻放清芬的品格,彰顯的是大國大黨的自信,表達的是從容清醒的定力,傳遞的是埋頭苦幹的意志。

“飛播事業需要埋個人之名,積數代之功,建千秋之業!”一大隊這句戰鬥格言迴盪在“時代楷模”發佈廳,直抵人心,也讓人肅然起敬。拿出“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當每一個人都能像老黃牛一樣一步一個腳印,持之以恆、久久爲功,何愁不能繪就更新更美的發展圖景?

申進科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1年02月04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