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中美鬥不完 臺灣成標的

一名美軍士兵站在覈航母尼米茲號上。(新華社資料照片

解放軍展開立體登陸作戰演練。(新華社資料照片)

近來美國學者頻頻預想美軍捲入臺海戰事的可能狀況,說明兩岸關係緊張使得臺海再度列名衡突「熱點」;同時顯示,在中美全球戰略競爭佈局裡,臺灣會是雙方競逐的標的,也可能成爲戰場

川普政府去年公佈的新版《國家安全戰略》明確將中國定位競爭對手,正式將既存強權與崛起大國之間的競爭搬上臺面,意味華府將在全球設法制衡北京勢力擴張;其中,自然包括重要貿易通道行經南海,以及位居第一島鏈關鍵位置的臺灣及周邊海域

美軍不再享有絕對優勢

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有關大國競爭的研究,就是這個脈絡下的產物報告依循《國家安全戰略》設定的對手,鎖定中俄預想18種可能突發狀況,其中之一是中國突襲臺灣行動,多數美國盟國呼籲談判,華府決定不反擊;另一個則是中國襲擊越南,從此美國在南海的地位下跌。

這份報告的預想是基於美軍在大國競爭時代不再享有絕對優勢的認知,同時反映對崛起中國的不信任。在中美各自捍衛自身利益的競爭過程中,美國學界仍會不時出現類似討論。

大陸將臺灣問題視爲核心利益,最終目標是達成國家統一;但對美國軍方而言,一旦北京控制檯灣,就直接進逼第二島煉,將限縮美軍在太平洋的戰略縱深。許多對中國抱持懷疑態度的學者談論臺海情勢時,表面談的是兩岸關係,深層思考仍是大國競爭。

友臺法案雙面

中美兩強角力,夾在中間的臺灣只能扮演相對被動角色。蔡政府希望拉攏華府抗衡北京,卻無力改變中美大國交往及「一箇中國」的框架臺美關係的微調相當程度仍取決於中美互動的氛圍

在兩岸關係上,蔡政府拒絕接受北京設定的政治前提,但隨着兩岸政經實力差距急速擴大,大陸當局在許多事務上都擁有「操之在我」的信心臺北可以操作的空間日益縮小,月前M503相關航路的啓用就是明例

面對大陸不放棄武力統一,臺灣必須依賴美國的安全承諾,但一味靠攏華府,卻可能造成兩岸關係進一步惡化。近來美國國會推動多項看似對臺有利的法案,其實是兩面刃,就算完成立法也可能因爲北京大動作反制,致使華府縮手,反而壓縮臺灣空間。華府智庫預想的臺海突發狀況,在某種程度就是一個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