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貧乏 學者:媒體不長進

國際新聞專題2(中央社記者李欣穎、陳家瑜、侯姿瑩臺北21日電)傳播學者指出,國際新聞在臺灣質量均缺的主因,在於媒體不重視內容產製和自我提升,往往因收視壓力寧可以「雞零狗碎、光怪陸離」的新聞題材,吸引觀衆

政治大學新聞學教授馮建三說,臺灣不是沒有國際新聞的市場,然而國內媒體多半短視,不願投資,在國際新聞報導上,競相以煽色腥題材迎合觀衆。

針對國內媒體在國際新聞市場長期「積弱不振」,政大新聞系系主任林元輝砲火更爲猛烈,直指媒體懶惰、膚淺、不長進。

「播新聞像在市場擺攤一樣」,他認爲,媒體汲汲營營追求短期獲利,寧可提供觀衆不營養也不衛生的新聞博取收視率,也不願長期培養市場。

除此之外,林元輝批評政府未善盡產業輔導角色,提供足夠的獎勵懲罰機制,促進市場轉型

學者的批評,獲得不少新聞從業人員的呼應,臺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陳曉宜便說:「臺灣的新聞淪落至此,我覺得收視率是一個禍首。」

儘管趨勢如此,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內容事務處處長何吉森表示,仍有不少近期申請換照的電視臺承諾提升國際新聞內容產製。

但就實際經營角度而言,部分媒體工作者說,臺灣觀衆偏好重口味新聞,是不爭事實

香港鳳凰衛星駐臺電視記者林秀芹說,臺灣政治分歧,所呈現的高衝突性黨派色彩似乎也反映在觀衆對新聞議題的選擇上。

她說:「和臺灣比起來,香港觀衆新聞自覺高,也比較會要求節目品質。」

公視新聞部副餘佳璋說,國內媒體不重視國際新聞,可能是因爲臺灣的國際影響力不夠。一旦臺灣提升國際參與度,媒體對國際新聞的關心自然會增加,近年大陸媒體的演變,就是一個例證。

不過,餘佳璋也看好年輕人對國際新聞的需求,他們藉由網路旅遊接觸國外資訊之後,自然會對國際情勢產生好奇。

政大新聞系副教授劉慧雯則說,臺灣未充分落實公共媒體制度,是造成媒體商業導向原因之一;此外,社會持續推廣媒體識讀,以培養民衆關注公共事務獨立思考態度。102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