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有觀點·行業洞察丨動力電池回收跑入快車道,路向何方?

(原標題:新聞有觀點·行業洞察丨動力電池回收跑入快車道,路向何方?)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24年11月,中國新能源車的年產銷量已超過1000萬輛,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增長速度。而隨着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動力電池的報廢量也在逐年增加,如何妥善處理好廢舊電池,成爲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某汽車品牌發佈的《動力電池梯次利用與回收產業報告(2024版)》顯示,2023年,國內回收退役動力電池62.3萬噸,預計2025年將達到120萬噸,2030年將達到600萬噸。

動力電池規模化退役大潮真的到來了嗎?面對數量龐大的退役動力電池,相關企業如何解決其回收難題?未來,動力電池回收行業的發展將走向何方?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特別策劃“行業洞察”,對話某從事換電及動力電池梯次利用業務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副總經理孫杉、新能源汽車媒體資深從業者邱鍇俊。

動力電池退役大潮已至,回收之道有幾條?

2015年起,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開始呈現爆發式增長,動力電池裝機量隨之攀升,按照電池5—8年的平均壽命,動力電池正將迎來規模化退役大潮。同時,今年10月,中國市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到 51.8%,已連續 4 個月突破 50%,預期今年銷量將突破 1200 萬輛。基於此,新能源汽車媒體資深從業者邱鍇俊表示:“我們現在就要迎來一個回收高潮,而且(退役電池的數量)只會一年比一年多,回收的壓力可能會越來越大。”

目前,對退役電池進行再利用的方式有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兩大類。某動力電池回收企業副總經理孫杉指出:“當電池衰減到80%的時候,就不再適合做汽車的動力電池了。電量在50%—80%之間的,我們會進行梯次利用,也就是把它產品化,比如(做成)應急電源、儲能設備等,繼續服役。如果(電量)到40%以下,就會進行拆解、破碎等處理,提取元素給到上游的電池生產企業,實現資源化利用。”

回收面臨“一致性”難題,國家、行業齊發力

從渠道來看,動力電池回收主要有以下幾個來源:4S店的舊車、機修廠的報廢車、保險公司的事故車、汽車公司的老車,以及整車企業的實驗電池、電子廠的待處理電池。如此多樣的電池來源便自然會爲一站式的回收處理帶來難題,當前,退役電池的梯次利用的最大困難之一就是無法保證“一致性”。孫杉表示:“梯次利用的目的就是拿來做產品,而各種品牌、各種型號的電池琳琅滿目,要把它規範成爲標準的產品(很難),這個是困擾我們的一個重要問題。”

對於電池一致性較差這一行業共同面對的難題,國家已做了前瞻性謀劃。今年8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就曾發佈《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範條件(2024年本 徵求意見稿)》,要求整車企業、電池企業在產品研發時就要考慮到環保回收要求,考慮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環節。孫杉分析道:“國家推行電池的標準化,就是爲了保證(梯次利用)產品的一致性,讓電池全生命週期的價值最大化。”

此外,行業內部也在通過完善溯源管理、創新換電模式等方式應對共同挑戰。邱鍇俊坦言:“動力電池的標準化其實是很難推進的,但此外還有很多改善的可能性。”他指出,一方面,現在所有的電子廠都已爲每一個電芯(編者注:充電電池中的蓄電部分)做了全生命週期的信息追溯,可實現電池狀態的實時信息共享;另一方面,行業內在積極推進的車電分離和換電模式,其背後的邏輯也是通過統一的充電、統一的維護、統一的保養,讓電池的生命週期延長並提高回收利用價值。

新興行業向規範化發展,明確標準、企業帶頭是關鍵

作爲近年來伴隨新能源汽車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動力電池回收行業方興未艾,在技術加速進步的同時,也經歷着新產業發展的陣痛,呈現出魚龍混雜的現狀。

此前,工業和信息化部陸續發佈五批符合《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範條件》的企業名單,共涉及企業156家。但實際上,市場上的回收機構數量龐大,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22年電池回收相關企業註冊量已突破4.2萬家。對此,孫杉直言:“這裡面就有許多不規範的小作坊,一是從業人員專業能力水平不到位,二是唯利是圖,不考慮對整個行業的不利影響。”邱鍇俊也表示擔憂:“不規範的電池回收可能造成三方面問題。一是環境風險,破碎的電池會污染環境;二是能量風險,電池着火後可能導致人身、財產安全的損失;三是資源浪費,一些貴重金屬不能被很好利用。”

針對行業的規範化發展,今年發佈的《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範條件(2024年本 徵求意見稿)》不僅對企業選址、溯源管理、節能評估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也通過強化監督檢查、明晰三角地帶的生產者責任等,促進行業穩步邁向規範化。“越明確,越有操作性。”孫杉支持道。另外,作爲北京市唯一一家被列入工信部公佈的動力電池回收白名單企業的副總經理,她也強調,龍頭企業除了進行技術攻關,還要帶頭做有利於行業進步、可持續發展的事情。“生產、製造、運輸、交付,每一個環節要想做到真正的規範,需要很大投入……頭部企業應有行業擔當。”

監製丨李謙

記者丨楊昶

編輯丨曹博 劉曉琛 錢泊均

新媒體編輯丨季雅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