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差生”是怎麼形成的?

全文長 17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3分鐘

“學差生”,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在多數中小學,或多或少,不同程度,都會有存在。

那麼,這些“學差生”是怎麼形成的呢?

拋開孩子身體或其它方面的特殊情況,主要有三點,應引起家長和老師們的重視:

一、“早教”的惡果。多年來,有個口號,叫做“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於是一些懷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態的家長,不是從孩子自身的實際考慮,或是在家中,或是在輔導班,盲目地早早就開始讓孩子認字,背詩,識數,背“小九九”,學英語,學書法,學鋼琴,學表演等等,覺得讓孩子越早接觸一些、越多學一些纔好。有些幼兒園,甚至早早就開啓了到小學才應有的課程。

儘管有的家庭並不寬裕,但爲了孩子的“未來”,家長也是豁出去了。結果是,家長錢沒少花,孩子“罪”沒少受。這個“罪”是指孩子本該在無憂無慮的玩耍中度過幼年,卻早早就失去了成長的“自由”。

也不能說,這種“早教”在所有孩子身上都沒有效果,但在這種情況下培養的孩子,多數是不成功的,因爲它違背了孩子的“天性”。這種強迫式的學習,只能早早就扼殺了他們學習的興趣,造成日後的厭學,棄學,以致成爲“學差生”。

二、“先學”的弊端。學生的學習是有規律的。一般來說,通常應遵循這樣的環節:課前,先預習一下要學習的內容,哪些看得明白,哪些看得不明白,或不甚明白;課上,專注聽講,適時做做筆記,問疑解惑;課下,及時複習,回顧課上的學習內容及要求,結合自己所學,做出總結歸納;在此基礎上,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接下來,再預習下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如此反覆,形成規律。應當說,在整個學習的環節中,課前預習的環節是很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

但眼下我們看到的“先學”,卻不是這樣的:一是在家長這方面,他們擔心孩子學不好,或者是期望孩子學得更好,便利用節假日或晚上放學後,請家教,或把孩子送到課外班,提前給孩子講新課。所以,待孩子回到學校,這些“新課”,在他們眼中已是“舊課”了。加之,家教也好,課外班也好,畢竟不像學校那樣有計劃、有系統、有規範地上課。這就很容易讓一些孩子滿足於一知半解,似是而非,造成基礎不牢,“夾生飯”,爲日後的學習留下遺患。隨着問題逐漸顯露出來後,日積月累,積累成堆,便成了“學差生”。

另是在學校方面,一些學校廣爲推崇“先學後教”的教學模式。在新課沒有開始之前,讓學生先自學。到了課上,教師通過提問,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如無問題,即過去,如遇到問題,老師再來講,或讓學生共同“討論”、“探究”來解決,而教師多半隻是做下點撥,提綱挈領地講講,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課上回答,或課下去完成。

這種模式,也不能說不可行,在一些學校有成功的經驗,在一些專家那裡也有不少理論的支撐。但總體說來,這種模式,可能對一些學生有作用,但對大多數學生而言,只會增加學習時間,浪費精力,加重負擔。尤其對那些頭腦不夠“聰明”、反應較慢的學生來說,他們會跟不上老師的教學而被落下來。至於對一些自律性不是很強的學生來說,把教材硬塞給他們去自學,更容易把這個“自學”變成一種形式。如果有的教師在授課前沒有從各方面的實際考慮,沒有做好充分準備,詳實備案,只是盲目地追隨,那麼,這種模式在教師這裡,也便成了一種形式,難免會出現“學差生”。

我們說,教學模式可以多樣,但不管什麼樣的模式,都不能脫離開學科或學科具體內容的特點,都不能脫離開學生的年齡和年級的特點,都不能不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脫離開“因材施教”的原則,更不能以一種模式取代所有的教學模式。

三、“教學”的缺失。在任何一所學校,任何一個班級,任何一個學科的教學中,都會有學習成績相對落後、跟不上來的學生。一些教師或怕影響教學進度,或感覺力量和信心不足,因而對這樣的學生關注、關心不夠,缺乏耐心和鼓勵‌,甚或有冷漠和歧視。這也是讓一些學生成爲“學差生”的重要原因。

“學差生”的問題必須得到重視,否則這樣的學生很容易出現心理或其它一些方面的問題。如此,單純的“學差生”可能成了複雜的“問題生”,會更嚴重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教師的教學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學得很好,但對每一名學生負責,不放棄每一名學生,是教師應有的職業道德。

本文作者爲原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分校校長朱靖華

掃碼購買朱靖華著作《做樸實教育》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來源丨春草楓葉

編輯丨智庫君

版權說明丨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爲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爲改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