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技術,他們迎來新生活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吳鐸思 工人日報-中工網通訊員 馮躍龍
在中國西北邊陲新疆,4年來623名來自和田、喀什的富餘勞動力接受了中建三局西北公司開展的職業培訓並順利就業。工友的生活條件、精神面貌發生了巨大改變,迎來了新的幸福生活。
30歲的麥麥提敏·木薩來自新疆和田地區于田縣一個偏僻的村莊。由於氣候惡劣、土地貧瘠,以玉米種植爲主要收入來源的他家常常入不敷出,生活較爲困難。2017年,麥麥提敏·木薩來到中建三局承建的烏魯木齊檢驗檢測園從事雜工工作。在一次項目談心會上,麥麥提敏·木薩提出嚮往成爲一名電工,“學一門手藝,不怕沒飯吃。”
項目電工賀清泉成了麥麥提敏·木薩的師傅,教他如何管理機械設備、檢查線路、安裝工地大燈……“我幹這行10年,帶了3名徒弟,麥麥提敏·木薩是最好學的,遇到困難他也總是衝在前面,是個好苗子。”賀清泉記得,施工現場的電箱有40公斤,需要兩人擡着走,麥麥提敏·木薩總是搶着擡重的那一頭。
要想成爲一名合格的電工,必須做到理論實踐相結合。除了“手把手”傳幫帶,爲讓麥麥提敏·木薩儘快熟悉理論知識,賀清泉還給他買了十幾本電工技術方面的書籍,不斷地跟麥麥提敏·木薩交流,細心爲其講解專業名詞。在師傅指導和麥麥提敏·木薩自己的努力鑽研下,2019年10月,麥麥提敏·木薩順利取得建築電工操作證,成了一名正式電工。
目前,已有52名工友取得了建築行業電工職業資格證,走上了致富新路。
配崗位,保證穩定就業
吐孫古力·伊布拉伊木來自莎車縣阿拉買提鄉阿祖拉村,和所有維吾爾族姑娘一樣,她有着高高的鼻樑、大大的眼睛。吐孫古力·伊布拉伊木的3個女兒都在上學,76歲的婆婆已經年邁,家中收入主要靠丈夫打零工每月賺來的2000元和吐孫古力·伊布拉伊木打理的3畝貧地的收成。
“真希望我也能像男人一樣出門掙錢。”2020年,丈夫來到烏魯木齊機場改擴建項目後,吐孫古力·伊布拉伊木也鼓足勇氣報了名,“沒想到中建三局這麼快同意了我的申請。”
在機場項目,吐孫古力·伊布拉伊木從事保潔工作,“從沒想過一個農村婦女每月也能拿到4000元工資。”今年春節,吐孫古力·伊布拉伊木把自己的存款寄給婆婆,爲家裡添置了電冰箱、彩色電視機,家裡的生活條件也逐漸變好。
“女兒平常發視頻過來說學習上的問題,項目上的同事都很熱心地幫忙解答。”吐孫古力·伊布拉伊木說,“希望女兒和他們一樣,能考上好大學,成爲對社會有用的人。”
中建三局西北公司結合務工者特點和企業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爲他們匹配就業崗位,讓每一位在此就業的工友都能舒心地工作,愉快地生活。
2020年4月,中建三局扶貧培訓基地在巴楚縣技工學校正式成立,吸引了當地350名建檔立卡戶農民工報名參加學習。5月,首批116名學員通過培訓,從巴楚來到烏魯木齊機場改擴建項目,艾尼·吾布力便是其中之一。
7年前,艾尼·吾布力一家人年均純收入不到3000元,全家人眼巴巴地指望着3畝地過活。爲了能過上好日子,艾尼·吾布力農閒時做臨工,掙點錢補貼家用。
艾尼·吾布力有兩個孩子,一家四口生活拮据,2014年被識別爲建檔立卡貧困戶。得知扶貧培訓基地在村裡招生的消息後,艾尼·吾布力主動報了名,“新疆兒娃子,就要走出去乾點事業。”
來到中建三局,艾尼·吾布力被分配到了砌磚組,並與烏魯木齊“三條路”項目經理劉伯軍結成“親戚”(新疆當地扶貧工作中有一項是漢族幹部和少數民族“結對”,一對一幫扶模式統稱爲結“親戚”),全身心投入到技能學習中來。
中建三局在新疆成立了勞務中心,並在烏魯木齊機場改擴建工程建立“校外實訓基地”,通過實地教學、定期考覈、技能比武等方式,以能力提升爲抓手,實現農民就業產業化。艾尼·吾布力在“砌磚組”技能比賽中總能脫穎而出,連續三次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績。“艾尼·吾布力每天可以砌築1.6方磚,已經達到了熟練工人的80%,垂直度和平整度都能滿足驗收的標準。”劉伯軍介紹道。
在工作中,艾尼·吾布力主動成爲8名工友的職業導師,把自己學習的經驗向“徒弟”們分享。對於未來,艾尼·吾布力說他以後想開一家勞務公司,讓更多的鄉親們走上致富的道路。
“現在新疆正在穩定發展,很多人和我一樣,生活越來越好,安居樂業就是最好的證明!”艾尼·吾布力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我們的好日子纔剛剛開始。”艾尼·吾布力言語中透着自信,對於未來,他滿懷憧憬,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