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歲錢」的由來? 有此一說...源於北宋一起綁票案

紅包示意圖。(圖/本報資料照)

網搜小組綜合報導

你今年拿到多少的壓歲錢呢?每次春節,大人孩子的「壓歲錢」有趨吉避凶、討吉利意思。不過,你知道爲什麼會有「壓歲錢」這種東西嗎?有一個說法是,它其實是源於北宋時期的一起綁架案

廣東羊城晚報》曾經報導,根據史書《桯史》記載,北宋神宗年間,當時的朝廷樞密副使王韶小兒子南陔在春節期間,隨着大人在京城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街頭觀燈遊玩,竟被壞人給擄走,壞人想向南陔的家裡勒索一筆錢財,但在逃跑途中巧遇朝廷的車子經過,機智勇敢的南陔急忙大聲呼救,壞人心中害怕,放下了南陔,倉皇逃跑。

因此,南陔得以隨着朝廷的車子進入皇宮,見到了皇帝。宋神宗問清事情的經過後,就賜予南陔一些金錢,給他壓驚。此事原本發生在皇宮內,卻很快傳了出去,並廣泛流傳民間,於是人們紛紛效仿宋神宗的做法,在過年的時候給孩子們一些壓驚的零用錢,這些零用錢被稱爲「壓歲錢」。

史書《清嘉錄》中「長幼度歲,長者貽小兒以朱繩綴百錢謂之壓歲錢」,記述的就是古代的大人們在春節給孩子壓歲錢的情景

不過,《BBC中文網》曾經引述長期研究臺灣民俗的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語文學副教授林茂賢指出,早在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漢朝,就已經有「壓歲錢」的習俗意義是鎮壓邪祟,到了清朝才變成過年的習俗。

林茂賢進一步解釋,「歲」音同「祟」,民間流傳有一種怪獸叫「祟」,過年時會來摸小孩的頭,被摸過的小孩會變笨,還有另一種說法與會吃人的「年獸」有關。林茂賢也特別說明,現代很多人都誤會,其實紅包不等於壓歲錢,長輩晚輩的才能叫壓歲錢。

參考來源:BBC中文網、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