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臺灣醫生的土樓春節

(原標題:一位臺灣醫生土樓春節)

新華社福州1月30日新媒體專電(記者 許雪毅)一個是臺灣客家小夥,一個是福建客家姑娘,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讀書時結緣。喜結連理6年,“80後”的臺灣醫生陳柏睿第一次和妻子張金燕回福建土樓過年。對他們來說,這個土樓春節特別難得。

夫妻倆都在福州市皮膚病防治院當醫生,節假日免不了值班。“我值班兩天,她值班兩天,好幾年,我們的春節只能在福州度過。”陳柏睿說。

今年,因爲陳柏睿還在同濟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所以醫院沒安排他春節值班,只安排張金燕值班一天半。

1月25日,從上海回福州的第二天,陳柏睿就帶着妻子和一雙兒女閩南,開車5個小時,回到張金燕孃家所在的南靖縣書洋鎮書洋村。

書洋鎮是著名的土樓之鄉。全鎮遍佈數千座大大小小、或方或圓的土樓。當初,得知生於1984年的兒子情定同齡的土樓姑娘,陳柏睿的爸爸媽媽從臺灣苗栗來到南靖“一探究竟”,很快認可了這段“兩岸客家情”。

臺灣苗栗是客家大縣。曾在中學教授語文、地理的陳爸爸、陳媽媽,對閩南客家土樓興趣盎然。同爲客家人的他們,用客家話和張金燕的親朋好友聊起家常來“毫無違和感”。

雖然苗栗客家小夥陳柏睿不怎麼會說客家話,春節期間到土樓裡走親訪友,還需要客家姑娘張金燕當“翻譯”,但這位“客家女婿”融入得很快,除夕當天,就跟着岳父岳母和妻子,來到方形土樓中間的張氏宗祠,拈香叩拜,祭祀祖先。

客家人敬祖穆宗。無論海峽東岸還是海峽西岸祭祖都是客家人過年期間非常隆重的一項活動。“在臺灣苗栗,我們逢年過節也祭拜祖宗。相對而言,感覺南靖這裡的祭拜儀式更正式、習俗更講究。”陳柏睿說。

祭祖也是增進宗族團結的機會。陳柏睿發現他走進了一個“熟人社會”,“整個書洋村裡,好多戶都姓張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有親緣關係。幾乎每家每戶都認識,走到哪裡都知道誰是誰。”

一開始鄉親們好奇地問張金燕,“你的愛人是哪裡的”,知道陳柏睿來自臺灣苗栗後,大家很快接納了這位“海峽對岸的客家人”。

陳柏睿也“入鄉隨俗”地體驗了土樓人家“走親戚”吃年夜飯的熱鬧氛圍。“除夕晚上,我們先在親戚家吃了一頓,回自己家又吃一頓,隨後去另一家繼續吃,這樣的串門很特別。”陳柏睿說,印象最深刻的是16個人同桌吃飯,還有親戚家的牛肉丸辣椒醬味道很贊。

對平時一心撲在工作上的陳柏睿來說,這個春節難得放鬆,而最重要的任務是帶好孩子。兒子四歲,女兒兩歲,正是愛玩愛鬧的年紀。陳柏睿和兒子玩“擊鼓傳花”,逗兒子表演猴子打拳、唱兒歌,把他高高抱起,又給女兒買“仙女棒”小煙花,讓她不要一聽到村裡震天響的鞭炮聲就嚇得直哭,而是慢慢適應。

往年,陳柏睿的爸爸媽媽會來福州,三代同堂共度春節。今年,因爲老兩口剛從美國回臺灣,陳柏睿不願父母舟車勞頓,就把一雙兒女在土樓過年的情景拍下來,通過微信分享到島內一家人跨越海峽其樂融融

作爲醫生,小兩口的這個春節並不能完全交給土樓。“我的研究方向是皮膚感染科,愛人是皮膚美容科,我們都屬於皮膚內科。”陳柏睿說,對這份工作,我們都很珍惜。

2009年,福建在大陸率先開放事業單位招收臺灣學生。次年,陳柏睿跟隨張金燕來到福州市皮膚病防治院,成爲一名臨牀醫生。從2011年結婚,到後來申請住房公積金,以及2016年開始在職攻讀博士,一路走來,陳柏睿真切感受到閩臺交流合作各方面“先行先試”的利好。

他也在爲這份美好的際遇繼續努力。春節過後,陳柏睿計劃開車把孩子的外公外婆一起帶到福州,然後回上海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沒有理由辜負目前的一切,我想做得更好。”他說。(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原標題:一位臺灣醫生的土樓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