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好用 陸媒護「簡體字」:更好傳承華夏文化
香港藝人黃秋生護繁體字,引發大陸網友還擊與論戰。中共中央機關報之一的《光明日報》18日刊文指出,簡體字較繁體字更容易識記學習與書寫運用,作爲易學好用的工具,簡體字可以更好地幫助人們瞭解與熟悉中華文化,從而更好地傳承與普及華夏文明。
向來敢言的黃秋生近日在微博寫道,「在中國寫中文正體居然過半人看不懂,哎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他指的正體字就是繁體字。上述言論引起部分大陸網友留言還擊與論戰,黃秋生刪掉貼文,但又更嗆辣地說,「乾脆注音好了 羅馬注音 反正看得懂chau Lee ma」。
《光明日報》18日刊文指出,部分地區民衆以及部分海外同胞,至今仍在使用繁體字;研究文字學的學者以及部分書法愛好者,對繁體字也有較深的文化情結,但這不能說明繁體字和簡體字有「正」、「偏」之分,對多數大陸人來說,簡體字已經成爲日常工作生活交流表達的熟練工具,上了年紀的人或許還認識一些繁體字,上世紀6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絕大多數不識繁體字,也沒有誰覺得不正常。
▼很多網頁都有分簡繁體版。下圖爲示意圖,酷航的Q&A頁面。(圖/翻攝自酷航官網)
文章說,繁體字只是簡體字過去的形態,單就字體形式來說,繁體字身上確實部分承載着簡體字所不具備的文化元素,但從甲骨文、金文開始,漢字的嬗變、演進總是不可避免地失掉一些文字學、歷史學等意義上的好東西,繁體字演變到簡體字,同樣如此。
換個角度看,簡體字身上也承載着繁體字所不具備的文化元素。從本質與功用上看,繁體字、簡體字都屬於人際、社會交流工具,是文化和文明的載體。「使用簡體字與使用繁體字,都能夠傳承華夏文明。」
文章強調,華夏文明,包括整個人類文明發展演變到今天,其實都有一個刪繁就簡的過程。人們都喜歡自由自在地生活,不喜歡被繁文縟節束縛,簡潔的價值觀與人類追求單純明淨的趣味也非常契合。「可以說,簡潔是生活的高境界,也是文明所追求的很高的境界。」
文章認爲,較繁體字而言,簡體字更容易識記學習與書寫運用。「作爲易學好用的工具,簡體字可以更好地幫助人們瞭解與熟悉中華文化,從而更好地傳承與普及華夏文明。」不論是作爲文明載體,還是作爲表達工具,繁體字到簡體字的演變,只是載體和工具狀貌的變化,並不會構成對文明內涵的損害與削減。
文章表示,黃秋生因過半人不識繁體字而得出「華夏文明已死」的結論,大概是一種調侃、戲說,我們不妨一聽,然後一笑而過。真正傳承華夏文明,我們要做的是多一些虔誠的敬意,無需在交流工具、文明載體上厚此薄彼。
另外,大陸唯一一檔文字節目《漢字英雄》的製片人馬東,接受《中新網》訪問時說,「我覺得黃秋生很可愛,因爲他每次都是嘴巴特別大,逮着什麼說什麼,懂的不懂的全說。」
馬東直言自己提倡識繁習簡,「就是你認識繁體字,寫簡體字。因爲寫字是用來交流的,寫簡體字的交流成本低,效率高。」
關於「華夏文化滅絕」的說法,馬東認爲「很奇怪」,他說,「以前的社會狀態是絕大多數人不認識字,少數人領導和記錄着我們的歷史和文化,今天是百分之八十多的人通過文字共同傳承和創造文化。這是兩個不可比擬的社會狀態。所以簡單地用簡體字或者繁體字來形容華夏文化顯然是杞人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