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翅蟲在中央大學出現? 水泡照被以訛傳訛
「隱翅蟲」到底有多可怕?網路上最近瘋傳一張駭人照片,不僅手臂有嚴重的紅腫和水泡,還聲稱是桃園中壢一帶的「隱翅蟲」所引起。其實,「隱翅蟲」的確很可怕,不過這回卻是冤枉牠了;而水泡照的原始出處,是在探討三葉毒藤(Poison ivy)的恐怖。
「如果你看到這種蟲在你身上絕對不要打,她身上有毒液,接觸到皮膚,就死定了!」近日,一篇「碰到立刻潰爛的劇毒蟲」文章在部落格出現,內文所探討的就是「隱翅蟲」,並點名中原大學各處草坪、中央大學校園、桃園高鐵站等地都有這種蟲子出沒。
文章一出,立刻引發瘋傳,從部落格一路轉貼到臉書。只是,仔細搜尋後即可發現,這張分成左右兩邊的圖片其實是被人刻意湊在一起的,左邊的是隱翅蟲沒錯,但右邊水泡照的最源頭卻是國外網站,並非桃園中壢;而這可怕的水泡,也是一種毒藤疹(poison ivy rash)的症狀,是接觸到北美常見的三葉毒藤汁液造成。
▼可怕的水泡照,其實是在探討毒藤疹(poison ivy rash)的症狀。(圖/取自網路)
據悉,隱翅蟲(rove beetle)是一種小型昆蟲,因翅膀藏匿於腹下不易察覺而得名,屬於鞘翅目隱翅蟲科,臺灣地區最常見的是褐毒隱翅蟲,狀似白蟻,體長約0.5至1公分,寬約0.2公分,身體爲橘黃色,頭、胸及尾部爲鐵青色,腹部是黑黃色相間的環紋,故俗稱「青螞蟻」。
隱翅蟲的毒害並非螫咬所致,而是因爲蟲體含有刺激性毒素「隱翅蟲素」(Pederin),與肌膚接觸10至15秒就會感到劇烈灼痛,造成皮膚起泡及潰爛;如果牠停在皮膚上而你又不小心把牠打死,那就會造成毒液大量噴濺,形成皮膚紅腫潰爛,所以最好把牠吹走即可。
若不想被隱翅蟲「一親芳澤」,儘量不要到牠們喜歡棲息的水田、草地及樹林活動,若不得已則要穿上遮蔽性衣物或使用防蟲液;因爲隱翅蟲有趨光性,晚上儘量關燈睡覺,同時使用蚊帳減少身體曝露。
▼臺灣地區最常見的是褐毒隱翅蟲。(圖/取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