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打造失智玻璃屋!直擊名醫家「挑高Z字長廊」不怕跌...這角落他最愛
▲曹汶龍與母親最常在飯桌上用餐、唱歌,並將日常生活上傳到臉書分享。(圖/記者謝承恩攝)
現年70歲的失智權威曹汶龍,不只捨不得退休,將畢身所學奉獻給失智症團隊,上山下海爲社區服務,然而在外是醫師,回到家中就是一位母親的老孩子,記者實際拜訪醫師的居所,發現這座落在嘉義民雄的民宅中,更深藏着兒子對老母親濃濃的愛。
曹汶龍年輕時總帶着父母到臺灣各角落行醫,從臺北搬到花蓮,再從花蓮來落腳嘉義民雄,68歲時打造理想的「陽光玻璃屋」居住空間,問他最得意的地方,他領着記者走到二樓窗邊,指着一張小木椅,說「這纔是我最愛的位置!」每天早上他會坐在這張木椅望出窗外,剛好能夠看見樓下母親窗邊的牀鋪,「媽媽是醒着、睡着了,我全都知道。」
▲曹汶龍最喜歡坐在二樓窗邊的木椅,看看樓下的母親睡醒了沒。(圖/曹汶龍提供)
偶爾曹汶龍會拿着手機到窗邊坐下,時而沉思、時而望着母親,開始寫寫日記。一邊感嘆自己早是72歲的老骨頭,坐着坐着腰骨痠痛,還拿了塑膠護脊坐墊撐着,說什麼也捨不得離開。他若有所思的說,遇到許多人害怕成爲照顧者,但其實「失智的長者」是樂趣的源泉,只要找出應對的法子,她比嬰兒還可愛。
▲母親坐在牀邊打瞌睡,曹汶龍都一清二楚。(圖/曹汶龍提供)
從曹汶龍的臉書影片中,讀者總能看到散發溫暖黃光的餐廳背景,母子常在餐桌一角吃飯、唱歌。走訪醫師家中,沒有多餘的傢俱設施或卡拉OK音響,空間全留給挑高的樓面和窗外的小庭院,中間種了棵楓樹,四季皆有宜人景色。
▲室內採光性佳,門外有庭院,室內有榻榻米地板,讓親人探訪時相聚聊天。(圖/聶志高提供)
「這一切設計不爲自己,是想讓媽媽住得更舒適、安心。」據曹汶龍多年居家探訪的經驗,長輩住在狹小、沒有窗戶的房間久了,易起疑心、憂鬱,讓病情加重,因此與雲林科大建築與室內設計系所聶志高教授合作,花費2年打造「陽光玻璃屋」。
三面落地窗可以讓母親感受陽光、落葉的自然變化,挑高的設計有更開闊的居住感,「以前總是以孩子的需求去打造房子,但孩子大了,都不在身邊了。」曹汶龍試着站在媽媽的角度思考,並打造便利及安全的居住空間。
樓下除了餐廳,還有母親及看護的房間,另一旁的盥洗間,有照顧者必備的沐浴輔具「洗澡椅」。房間內設有警鈴安全裝置,當母親或照顧者發生意外時,隨時都能夠透過按鈴通知,迅速發送簡訊到醫師手機,隨時掌握長輩的狀況。
▲浴室備齊尿布、溼紙巾及洗澡輔具,還設有緊急按鈴。(圖/記者謝承恩攝)
餐廳吧檯後方有洗衣間與晾衣間,側邊有榻榻米房,是兄弟姊妹拜訪時聊天、過夜的地方。整個住宅以「ㄇ字形環繞」,中間有個小庭院,家人不僅能欣賞盆栽造景,也使室內空間更顯明亮大方。
「從房子內若能看到自然界的變化,心也會變得開闊,你看着樹葉掉下來 、陽光的轉移、看到雨下,就容易平靜,老人家也不會感到壓迫、陰暗,產生猜忌懷疑。」曹汶龍表示,爲了讓90歲老奶奶也能住得舒服,他向設計者強調「我們不要爲孩子設計房間,而以老人爲中心設計房屋需求。」
▲庭院中種了楓樹、地面長有植栽,讓母親可以欣賞四季景色,心情更開闊。(圖/聶志高提供)
曹汶龍說明,分層的房屋設計,也能夠讓失智患者與照顧者保有彼此的生活空間。「我和太太的房間在樓上,看護與媽媽住樓下,透過中間的小庭院窗戶,可以看到彼此的生活動向。」即使居住在同一個屋檐下,分上下兩層樓不只減少生活摩擦,母子倆的窗戶遙相對望,還能彼此照應。
▲夜晚建築物格外有氣氛,透過窗邊可以看到餐廳及一二樓的動靜。(圖/曹汶龍提供)
室內採光極佳,落窗的設計搭配挑高樓層,居住起來少了壓迫感。此外,最讓照顧者苦惱的「樓梯、電梯、電動升降椅」的設備,在曹汶龍家中完全看不到,取而代之的是「Z字形的長廊坡道」,不只可以讓輪椅上下樓,也能避免長輩在步行階梯時失足跌倒。
▲家中設計Z字型坡道取代電梯、樓梯,輪椅輕鬆上樓,也不怕長輩跌倒。(圖/記者謝承恩攝)
曹汶龍不吝於將自己與失智母親的互動,分享在臉書上跟衆多網友分享,希望透過網路媒體的傳播,提供不同的照顧經驗與心得,讓需要的家庭得到陪伴,照顧時也有方法能參考。他深知與失智症長輩相處,有無奈之處,也有經濟的考量,家屬的態度與陪伴,纔是讓照護齒輪走得更長久的關鍵。
其他人還看了...►影/她還記得我是兒子!醫牽90歲失智母唱「有媽的孩子像個寶」 網:聽到想哭
►3秒就有1人失智!老年「3處境」恐躲不掉...他淚問:何處是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