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多益通】名醫不看診 柯文哲的英文學習課
文/楊惠君
在前總統陳水扁權傾一時的當下,對其女婿趙建銘以臺大骨科醫師的身份涉炒股、關說案,擲地有聲投書媒體痛陳自己任職的臺大醫院「在權勢前竟矮了身子」,引發社會共鳴。對如今淪階下病囚、人人避之的陳水扁,又能雖千萬人仍往矣,慨然赴北監爲其診治。
柯文哲,現任臺大外科部創傷醫學部主任,是臺大醫院百年來第一個不必開刀、不必看診,國內首位專責重症加護的醫師,向以敢言、敢當著稱。儘管對於他的「勇敢」,有人拍手叫好、有人急着消音,但鮮有人知,這枚小鋼炮曾經一「換頻」到英文,就「熄火」。
▲柯文哲赴美進修一年,入境問俗忙着和朋友釣魚、打獵,認爲要學好語文,一定要溶入當地文化。圖片/楊惠君翻攝 一份由學生整理他上課的內容,在網路被瘋狂流傳、轉載的「柯語錄」中有這麼一段:「醫學臨牀的東西,兩年就舊了、五年就被丟到垃圾筒,所以我去美國進修時,都只在練英文和釣魚!」
柯式幽默,用中文說起來又溜又犀利。但他坦言,過去一到國外參加國際研討論會時,總會在「Gala Night」(歡送晚會)中落跑,「和老外用醫學語言交談就夠累了,還要『SOCIAL』(社交)、談笑,想到就怕!」
即使在正式的醫學會上發表論文,「我事前一定準備很充份,若是十分鐘的報告,就一定說上足足的十分鐘,完全不會留空檔,說完就閃人,不讓人有發問的機會。」不怕與強權對摃的柯文哲,卻只怕「撂英文」。
在臺大外科部升上主治醫師第一年時,柯文哲拿到公費到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進修重症加護醫學,刻意獨身前往,選擇和外國學生一起住在學生宿舍裡,想從融入當地的生活中,學習用英文去思考。
「不過第一個月就被『大衛.萊特曼深夜秀』(The Late Show with David Letterman)給打敗。」他笑說:「當時和同學一起看大衛的脫口秀,他說的每個單字我都懂,但連起來卻完全『聽嘸』,周遭一陣陣如雷笑聲,我完全不知笑點在哪,實在很寂寞呀!」
他不掩臺大醫科生的優越直言,「讀到臺大醫院學,英文考試成績當然不會太差,我考大學時把一整本的袖珍版英漢字典都背完了,赴美進修前,托福考試也有610分。」但他認爲,臺灣的英語教育都只是「教科書英文」,教出來的學生只會看、會寫,但不會聽、不會說。
尤其他念書的時代,都是十二歲、上國中以後纔開始接觸英文。他同意曾有專家提出,「十二歲以後學的語言,永遠不能成爲母語」的觀點,「像說英文,常常得在腦裡先『中翻英』,當然不能說出道地的英文。」
柯文哲認爲,語文是一種文化代表,要學好語文,要先了解當地的文化。他提到,剛去美國唸書時,被美國同學問到:「How many bucks did you pay by this?」他聽得一頭霧水,後來才知道,美國俚語中常把「buck」(公鹿)當成「dollar」(美元)。
留美一年的期間,他除了上語言課程外,跟着美國同學到處去打獵、釣魚,「出國留學不要埋首技術,醫療技術是日新月異,要重製度和文化的學習。」所以他纔在課堂上對年輕後輩如此建言。
名醫海外的文化震撼教育
▲敢言、敢擔的柯文哲不諱言,曾經很怕在國外研討會上做英文演說。圖片/楊惠君攝影他提起,在美國學業快要結束的時候,一名化工系的教授問他:「來美國一年有什麼感受?」心直口快的柯文哲,想到在臺灣當外科總住院醫師時,一週七天都要上班、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但美國的住院醫師工時有上限保障,脫口而出:「美國人是好吃懶做的民族。」該名教授四兩撥千金地回以:「臺灣人工作那麼認真,爲什麼還不是最強的國家?」
這記回馬槍,讓柯文哲思考了足足十年,才悟通「Work hard」不等於「Work smart」。最後,他的那次留美,不僅帶回了打獵技術,還帶回國內「臨牀藥師」制度,讓臺大首創國內先例,由藥師走入病房和醫師討論用藥。之後,他更鑽研葉克膜體外維生系統(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or,ECMO)醫療,甚至改造獨有的管線系統,讓臺灣成爲亞洲的葉克膜中心。
在SARS肆虐時,柯文哲首創以葉克膜救治病患,在國際聲名大噪,一度還被誤認是「葉」醫師,近年常受邀到各國去做葉克膜的專題演講,「講得多就變溜啦!」心裡的畏懼感也漸漸減輕。不過,他仍有點遺憾說:「臺大葉克膜的水準和美國密西根大學附設醫學都是世界第一級,如果我的英文更好一點,在國際醫學的地位,一定是更高的。」
【柯文哲小檔案】年齡:53歲現職:臺大醫學院副教授、臺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專長:外科重症醫學、葉克膜治療、器官移植學歷:臺灣大學臨牀醫學研究所博士經歷: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外科研究員
【本篇文章由多益情報志提供】